江阴苏派服装董事长俞建新的变与和(图)
他说,从表面上看,企业发展比较稳定,但由于产品结构单一,且难以发展新客户,一旦市场发展变化,就会影响企业的生存。而增强企业危机意识,开辟一条新路,进军外贸市场,就为企业的发展上了一个保险。
刚建立外贸业务的几年,“苏派”只能接一些小订单,接触的也大多是低端产品客户,加上业务不熟悉,几乎是边做边学,外贸业务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许多人劝俞建新放弃,认为职业装市场比较稳定,没必要节外生枝;但俞建新坚持了下来。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苏派”的外贸业务扭亏为赢。如今,“苏派”的外贸产品已经占企业生产总量的70%以上,产品出口欧美、日韩和东南亚地区,并成为ZARA、BENETTON、西班牙百货等国际品牌的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拥有了一席之地。
“苏派”的“一条腿”终于变成了“两条腿”,可俞建新又琢磨着,怎么把这“两条腿”变成“三条腿”———职业装、外贸服装、普通终端市场三足鼎立。
“从去年开始,我就考虑,如何让‘苏派’真正从加工走向做品牌,从制造向创造发展。从去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实施这一计划。为什么要这么做?‘两条腿’肯定不如‘三条腿’稳当。”俞建新认为,“苏派”通过职业装奠定了基础,后来又打入国际市场,吸收了欧美、日韩等服装业的先进经验和时尚精髓,现在到了杀一个回马枪的时候了,通过开拓国内市场,“苏派”要把最好的产品奉献给国内消费者。
他说,只有走自己的路,利润空间才能扩大,所以,“苏派”一定要打响自主品牌,花三五年时间在国内市场有所建树。
在俞建新看来,如果当年死守职业装业务不放,不去开拓外贸业务,一条路走到黑,“苏派”或许早已倒闭了。所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要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来刺激企业更健康发展。只有这样,“苏派”的生命之树才能长青。三位一体同步发展,三者的管理、设计、款式、服务可以相互借鉴;而不是像有的企业那样,做外贸就是做外贸,做国内市场就是做国内市场。通过三方面的优势互补与互融结合,“苏派”就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特色,真正做到了“自成一派”。
和
做生意,要先学会做人,这样,生意就会越做越大。———俞建新
父子和
俞建新与父亲的性格迥然不同:父亲是极有威望的老一辈企业家,脸上很少有笑容,不怒自威,即便是笑,也只是微微一笑;而俞建新要笑就会是哈哈大笑。企业内部出现纠纷,父亲一定会第一个跳出来阻止,对“苏派”,他就像带小孩一样手把手拉着走;而俞建新更善于授权,牵牛鼻子而不是拉牛尾巴,他说,小孩子学走路,你不要总领着他,而是要教他如何不摔跤。
虽然和父亲有许多不同,但几十年来,俞建新从未与父亲产生过大的矛盾,因为他擅于与人沟通。
当年,俞建新提出建设新工业园时,父亲提了三个问题:一是企业明年发展怎么样,二是建设新工业园的2000多万元资金从哪里来,三是市场如何能再铺开一些。俞建新也针锋相对地提了三个理由:首先,要问企业明年怎么样,就要看新园区什么时候能建立起来,因为客户看到园区建起来了,就会有信心继续合作,就会带来更多订单;其次,大多数人盖房并非等攒齐了所有资金才行动,而是去银行贷款;第三,等父亲的三个先决条件都满足了,地早就被别的企业抢光了。他强调,建新园区的事不能拖,而是要抓紧时间。
第二天,俞建新出差了。厂里有人打电话给他说,老爷子又派人去园区考察了。俞建新隐隐约约觉得,这件事有希望。果不其然,一个星期后,就拍板把建设新工业园的事情定了下来。当时买了50亩,后来又扩大到近80亩地。
自从接手企业后,俞建新做了几次大的改变,最终都得到了父亲的理解和支持。在这方面,俞建新自有他的诀窍:大多数决策肯定要事先和父亲商量;但像更换商标这样的事,就一定要先斩后奏。
对于儿子的业绩,父亲曾向客户评价说,一是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更强了;二是,企业年年都有投入,总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