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解读:谁来拯救次贷阴影下中国供应商
出口警报:这个春天有点冷
大连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中国北方离世界最近的港口。
2008年3月1日晚上21点17分,这里灯火通明,繁忙依旧。已经在此工作了5年的集装箱装卸工曹师傅告诉我们,农历年后出港货物量并没有减少趋势,但出港航向较过去有了不小的变化。往日热闹的美国航线开春不温不火,而发向东亚日本、韩国和南美等地市场航线则忙碌非常。
与曹师傅的轻松回答所不同,来自各地的企业管理者语气却充满凝重。来自宁波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宁波制造”对美国出口自2007年10月以来已连续三个月下滑,形势不容乐观。“第四季度是对美出口的高峰期,这个时期出现萎缩的情形非常罕见。”宁波市外经贸局和宁波海关人员称。
同样的沉闷气氛也弥漫在千里之外的珠三角。广州海关不久前表示,广东2007年对美出口的增长率降到9%,比上年同期回落9.7个百分点。今年1月,广东对美出口60.2亿美元,增长4.1%,远低于同期广东外贸出口26.3%的总体增速。
刚别离了漫天雪灾的困扰,环渤海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这三个中国经济的桥头堡,却在2008年春节后纷纷感受到来自大洋彼岸的料峭春寒。
内忧外患:中国供应商何去何从?
对中国众多中小型外贸企业而言,寒冷早在去年雪灾前来临。
2007年,红极一时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此后,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如多米诺骨牌般波及到整个经济领域,对国际贸易市场也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同年7月,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中国政府将包括塑料、玻璃、皮革制品、木制品在内的2831个税目的商品的出口退税下调;此外,加工贸易新政策规定,企业进行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时要缴纳保证金;接着新企业法出炉,劳力工资走高……
“次贷危机就是成本危机、价格危机、利润危机乃至生存危机!尽管还有很多企业在阵地前沿苦苦坚守价格底线,但大部分都将成为炮灰,”义乌某工艺礼品厂家经理刘雷,就像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社会消费力下滑,需求萎缩,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又连创新低,美国买家现在成天把价格挂在嘴边,而我们国内劳力成本、土地厂房成本和原材料价格又飙升,利润已经是减之又减,生意实在是很难做了。”
在刘雷看来,这家位于中国小商品之都——浙江义乌的小工艺品企业在2008鼠年面临着建厂6年至今碰到的最大危机。2月份,美国的主要采购方大幅缩减采购业务,下单量仅为去年同期的42%。而愈长的回款周期,苛刻的价格谈判空间更使刘雷的企业意兴阑珊。
“他们(美方采购商)还在对同类供应商进行比价询盘,但这个行业我再了解不过,我们报的价格已经很难再压缩,利润非常薄,别家也承受不了,除非赔本做,要不干脆关门。”摩挲着已经闲置两周的生产设备,面临订单流失风险,刘雷话语里满是无奈。
这正是令人忧虑的。中国出口产品缺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生产成本高,在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前,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正逐渐消退。由于自身需求萎缩和中国政策变化的双重因素,欧美采购商已经开始加快优化全球供应链的步伐,追求低成本的贸易对接。今年2月,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大幅下滑,更多的订单,正向一些物美价廉的新兴市场转移。
次贷风已经吹皱美国市场的一江春水,而“成本控制问题”则将风雨飘摇的中国出口市场危机扩大化,千百万中国供应商受困在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