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制造业转移:“腾笼换鸟”与港企退步
曾祥是第一批到内地发展的港资企业代表之一,他1987年到东莞投资建厂,至今已经21个年头,他见证了港资企业在东莞的点滴变化。由于他所在的纺织行业,特别是印染厂,也属于需要转型的产业之列,所以他非常关注这次事件。
作为内地港商企业协会的委员,以及远东纺织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曾祥多次进京开会,组成“访京团”,讨论新劳动法实施的问题,还受到吴仪的接见。
他认为,珠三角产业转型,不是一个简单的“搬”字就能解决的。改革开放近30年的积累,珠三角形成庞大的配套产业群,完善的产业链环环相扣,为了产业升级,就把高污染的环节搬出去,无奈十指连心,企业想搬也搬不动。
首先,大企业不会搬,因此,产业转移的思路不是企业搬迁,而是产品分流,调整产品结构,将低收入的产品分流出去,撤除效益回报差的产品,将这部分生产线搬出去。
其次是中小企业,他们更不想搬,整个珠三角遍地都是这样的企业,他们依赖产业链,他们互为生产配套的一部分,印染和织布厂不搬,制衣厂搬了也没用。但是要搬动整个产业链,珠三角剩下的就是一座座空城。
他认为,珠三角地区的港商目前主要面对三大难题,包括内地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
新劳动法的实施将令大部分企业的劳工成本上升,当中近半数企业表示企业劳动成本上升达两成,也有近三成企业表示出现劳资纠纷,这些数据也显示珠三角地区未来一段时间会出现企业淘汰整合潮,估计未来一至两成企业会因成本上升而结业。
曾祥说,自己看着香港企业搬到内地,现在又要搬走,30年了,变的是工厂所在地,不变的是加工理念,犹如游牧民族,寻找原材料和人工都便宜的地方。但是,能去的地方越来越少,难道下次真的要搬到非洲索马里?一个产业链30—40年的周期太短暂了,要做长线的投资。
最新数据显示,珠三角最近有20亿元资金撤出,但同时却有300亿元进来。撤出的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进来的则是高科技、高产值的企业。而从最近的官方举动来看,珠三角正谋求转型升级,向高端技术产业发展。广东省政府希望把珠三角极其有限而昂贵的土地,腾给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们才是那里最受欢迎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