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温岭商会副会长毛清波:简单的人 走不简单的路
第一次自己做生意的毛清波显得异常地兴奋和积极,驮着从上海贩来的这批布料,到处赶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集市几乎一次不落。皇天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毛清波的付出就得到了回报,他的第一次生意成功了。“足足挣了5000块钱,觉得自己都成富翁了,那时的5000块可比现在50万还耐用。”毛清波自豪地说。
乘胜追击,毛清波又做了几次布料生意,积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1988年闯荡北京
1988年,18岁的毛清波发现浙江省内生意人多,地方又小,决定凭着自己做布料生意赚的几千块钱,去闯荡更大的城市,开拓更大的市场。
毛清波不顾家人的再三劝诫,毅然带着妻子来到了北京,成为了“四无”(无户口、无朋友、无钱、无房)的外地人。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很排斥外地人,毛清波夫妻俩租了一间地下室,进进出出都遭到房东的白眼。后来,他们生意好起来后,房东还不时地涨房租。
初来乍到,毛清波没有渠道,只能批点塑料制品到西单等比较繁华或人流多的地方摆地摊。和现在一样,地摊商贩受到工商的管制,时常做好“撒腿就跑”的准备。毛清波回忆说:“好几次来不及,就只能放弃所有商品,空手跑了,在远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商品被没收,心痛又没办法,几天的生意就白做了。”对地摊商人而言,挤公交车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每次出门都是大包小包,一上公交车就遭到异样的眼神,别的乘客都嫌这些包裹,难免要听几句骂声。毛清波自然是经历过很多。
白天跑业务,晚上睡地板,住的房子又矮又小,再加上饮食不习惯。面对如此困窘的环境,毛清波也有过放弃北京,回老家继续做木杆秤买卖的念头。但想想自己离家时的豪情和自信,他觉得不甘心,咬咬牙,还是留在了北京。
虽然地摊生意做得很艰辛,但是到1990年,毛清波还是积攒了一笔资金。当时,浙江人在东钓鱼台形成了一个市场。毛清波从地摊模式中摆脱出来,开始在市场做塑料制品的批发生意。
那时,改革开放的时间还不久,市场经济、个体经济还没有形成,生意很好做。引用毛清波的话说,当时的商人是“坐商”,只要坐在商铺里,就能做生意、挣钱,完全是卖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