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贸易商生存报告:出口受阻冷暖不均
义乌的小商家和阿里巴巴面对出口受阻冷暖不均
4月4日清明节中午,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二楼靠楼梯的一个头饰店里,朱伟勇和姐姐正帮两位老乡收拾行李。来义乌半年多时间,他们的头饰生意已经亏了几千元,所以这次回去就不准备再回来了。
这已经是朱伟勇和姐姐今年送走的第三拨老乡。
全面后撤
从去年开始,来自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的老乡们纷纷涌入义乌。
诱惑他们来义乌的原因是,那些上世纪90年代去义乌闯荡的老乡,在最近几年都陆续发达,朱伟勇的姐姐就是其中一员。当这些人开着宝马等好车回乡时,似乎给乡亲们点亮了道路,他们把羡慕的目光立刻转化为行动——关上大门、收拾行李,尾随而至。
可是,先来的人用光了他们的好运气。客人不见增加,却越来越挑剔。来自国内和欧美的客人,嫌他们产品的质量粗糙;来自中东的客人,又嫌他们产品价格还不够低。在花光了本钱之后,这些人只好离开,而且不再回来。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失败,只知道支出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少,直到支撑不下去。但他们不是唯一的失败者,就在这半年多时间里,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从玩具到制鞋到纺织服装、塑料制造、电子零件、金属及非金属制品等行业,相当数量的制造工厂相继倒闭,外资撤离。
同样是破产,这些规模比较大的工厂主显得比较有理论水平。他们声称,自己的失败是因为美国人还不起房贷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因为中东国家提高石油价格带动的原材料上涨;因为中国政府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下升值人民币;因为猪肉涨价带动的通货膨胀;还因为中央颁布的新《劳动合同法》的苛刻、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执法的严格等等。
阿里巴巴副总裁孙汉杰说:“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套用一句股市上的说法,从去年到今年,所有利空一次出尽,冬天来了。”
作为中国最大的企业间电子商务平台的主管,孙汉杰听到很多企业家在抱怨糟糕的外部环境,但他坚持认为,“像前几年那样所有人都赚钱的市场并不是一件好事,现在是盘整还原阶段,活下来的企业将会有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