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南京云锦保护的30年坎坷沉浮


http://www.texnet.com.cn  2008-04-15 09:42: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

  1978—1988:改革之初见曙光

  1978年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城市以崭新的风貌和全部的精力致力于各种产业的发展,到处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更为南京地区社会文化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1979年至1990年,南京地区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社会文化网络。

  1982年,国家轻工业部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织锦工艺研究生产实验中心”,1986年又成为国家文物局的“古代丝绸文物复制研究试验基地”。

  云锦的发扬光大,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但其中肯定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南京云锦基于手工技艺的特殊性,采用的一直是手工生产的方式,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高,2名织工,1天只能织锦5厘米。由于产品价格高,长期以来“寸锦寸金”的云锦市场需求有限,这导致了云锦艺人、织工的收入状况一直偏低。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一直制约着云锦的发展,直到1988年。

  1988年9月及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时值国家主席李先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等领导,观看南京云锦精品展、听取汇报,或视察南京云锦研究所,勉励科研人员务必保护传统工艺,开发南京云锦,把南京云锦发扬光大。

  有了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南京便铆足了干劲,在云锦发展的过程中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并且在各个层面展开了深入的改革。

  1989—1998:陈平的故事

  “九五”期间,南京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这一时期,南京地区文化市场建设已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南京按照中央“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在文化市场和管理队伍建设等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得到了长足进步。云锦这一工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最典型的是后来广泛流传的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陈平的故事。

  1982年陈平见到云锦时,它的宫廷传统织造工艺在实际生产中还派不上用场。当时,云锦研究所主要生产挂毯和少数民族服装,“文革”期间还生产过锦织的毛主席像。整个研究所只有两部机器还在用着传统复杂的工艺,按图复制国家文物局所要求的“皇袍”。云锦是木机手工生产,产量低、耗时长,而且因为宣传不够,销路打不开,市场面极窄,同时由于文物部门经费紧张,复制文物项目大大减少。有那么几年,几位老技师只能在一般织机旁用他们织过“皇袍”的手,编织几元钱一张的挂毯。挂毯的销量毕竟有限,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南京云锦研究所正常运转及其云锦研究开发工作,都曾陷入极度的困境,工资发不出,职工的医疗费也没个着落,年轻人纷纷另谋出路,懂得云锦核心技术的艺人渐渐老去,云锦织机也由原来的50台下降到13台,云锦眼看着就要消亡了。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云锦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