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保护的30年坎坷沉浮
中国城市似乎越古老越有难以摆脱的历史沉疴。当然,一座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利用好、保护好,会转变成一座城市的巨大财富,比如南京云锦。云锦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织锦工艺的代表,是这座著名古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与南京的建都史紧密相连,又与南京作为中国东南地区重镇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十朝故都的南京,在南京云锦保护之战中做出了很多努力。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在历史传承中南京焕发出来的新气象。21世纪的南京,正从历史文化的迷雾中脱胎而来,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破解着“历史与现状”的千古纠结。
黑簪巷与最后的云锦艺人
走进南京黑簪巷6号,还能看出往日大宅门的气势,左边厢房的两面墙已被拆除,还立着四扇保存完好的雕花大门。而就是在这个巷子里,曾因一个名为“建设新城南”的城市改造项目,让外界意外地发现了黑簪巷6号,发现了“最后的云锦艺人”。
这里是云锦艺人吉干臣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今年77岁的吉承奎是吉干臣最小的儿子,他说:“前厅就是我父亲织锦的地方。你看,我们还保存了一台大花楼木织机。”头发花白的吉承奎指着一台布满了灰尘的木织机说,“我小的时候还在机子上玩过。”
吉干臣生于1893年,卒于1976年,他的一生都与云锦息息相关,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云锦艺人”。云锦工艺在解放初期曾一度濒临失传。1954年,为了抢救云锦工艺,南京市政府在民间挖掘出两位身怀绝技的云锦艺人参与研究,吉干臣便是其中的一位。
当时,仍然活着的云锦艺人犹如凤毛麟角。周恩来总理听说了南京云锦面临失传的情况,亲自指示南京成立云锦研究组(即后来的云锦研究所)。吉干臣作为仅有的几名传人之一,被请到了云锦研究组工作,他不仅能挑花、倒花、拼花,更能创造新的云锦图案,成为研究组里技术最全面的艺人。吉承奎至今都保存着吉干臣当年去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庆典的代表证,他说,父亲弥留时,把这个交给他,告诉他这是传家宝。
云锦作为南京的一大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1591年的历史。历代织锦工匠的继承、创新、发展和封建王朝的推崇与垄断,促进了南京丝织业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南京云锦极为重视。1953年,国家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览会闭幕后,南京市确定要拯救已濒临灭亡的南京云锦,于是,同年12月,“南京云锦研究所”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