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综合效应
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宏观经济效应
从去年年底开始,在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以及增加供给、政府限价等措施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决策层将控制通胀的重任寄予人民币升值。支持此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其一,对于在国际食品价格与大宗商品涨价造成的“输入性通胀”,人民币加速升值可以让进口商品变得便宜,从而降低物价。然而,正如我们以上分析的,这样一条降价通道通行不易。其二,人民币加速升值将有助于扭转贸易顺差,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解决流动性过剩对物价的冲击。据测算,若2008年人民币达到7%-10%的升值幅度,现有的成本结构和成本控制水平又保持不变,我国机械电气、纺织、贱金属和车辆及其他运输设备行业四大主要出口行业的出口利润将被人民币升值所抵消。但在短期内,由于时滞效应和出口刚性的存在,不大可能出现出口量的大幅减少。再从进口来看,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主要进口行业将保持原有的较快增长速度。但是,在现行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中国的大部分产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对进口产品价格的影响非常小,在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高企的大环境下,因升值而增强的购买力消弭于无形,进口量不会大幅增加,因而对贸易顺差的改善有限,升值通过这条通道来缓解通胀压力的作用偏弱。而且,人民币加速升值会进一步强化升值预期,吸引热钱流入,在大幅推高中国资产价格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关联进而全面推高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外汇储备也会进一步增加,由此会带来更多的基础货币投放及流动性过剩,反而会加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另外,引发此轮结构性通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食品供给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经济结构失衡,以及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等方面的原因,而单纯的汇率变化对以上问题的作用有限。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人民币加速升值导致我国出口下降,再加上次贷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从而弱化了相关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出口拉动经济的力量减弱了,但受制于教育、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低下的农村和农民消费能力,国内消费需求在短期内难有起色。而且,大量涌入的热钱,令货币当局疲于对冲,越来越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使大量中小企业因得不到贷款而效益下降甚至倒闭,这样的话,中国经济增长必然会减速,导致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