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止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中国鞋”积极应战
服装、鞋类等轻工商品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一个主要来源。据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1-10月,我国服装、鞋类出口累计1166.2亿美元,进口18.7亿美元。其中鞋类2.5亿美元,累计顺差1150亿美元,占同期顺差(2123.6亿美元)的54.2%。
价格便宜、数量巨大、企业众多,是中国出口鞋类的主要特点。但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土地供应紧张和煤、电等资源涨价,中国出口鞋类的优势正在减弱。有媒体报道,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已有近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因各种因素或主动歇业倒闭,或外迁其他地区另谋发展。在东莞1000多家制鞋企业中,已有200-300家倒闭。
我国鞋类出口数量由2000年的39.7亿双增加到2006年的78.5亿双,2007年上半年,我国出口鞋44亿双,同比增长12.3%,但出口价格始终在2.5美元/双水平徘徊。“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个产业链中,优质原料、核心技术、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主要依靠外国。”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王汉江说。
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优势主要是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产品低价的基础上的,缺乏长久的支撑力。由于数量众多、价格低廉、品质不高,再加上一定范围内的无序竞争,就很容易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到2007年上半年,欧盟已累计对中国发起127起反倾销调查。不仅如此,一味强调出口,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者利益受损等问题日益突出。
有关专家说,如果巨额贸易顺差会带来新一轮的、范围更大的贸易摩擦,如果中国只是“吃”进了数字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实际利益,如果出口的增长以牺牲资源、环境和损害劳动者利益为代价,巨额贸易顺差很可能会成为“烫手的山芋”。
中国制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随著改革开放的流潮,中国承接国际制鞋业的转移,一跃成为全球最大鞋业生产中心和销售中心,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发展平台,并且已基本占据了全球中低端的鞋产品市场,而使传统的制鞋大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已放弃中低端市场,全部转向高端市场,南美巴西的制鞋业也开始转向高端市场。这是一种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
中国制鞋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今也开始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电力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环保要求趋严等问题,一部分鞋厂(主要是人数庞大的大厂或不规范的小厂)面临着关闭和转移的抉择,也有部分鞋厂关门大吉或者搬迁到其它地方。中国制鞋业的竞争优势是明显的,但如何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和国內的生存环境,把握好市场的发展机遇,也是业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按照业界有关专家人士的分析,今后中国制鞋业的发展必然要从低端市场走向中高端市场,要从数量型向品质型和效益型转变,产业升级换代是必走之路,因而,从数量上看,中国鞋业的生产量和出口量或许今后将有所下降,但品质将得到提升,产品价格和出口总值将会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