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残酷 青岛零售业经历洗礼
夏昌胜,原市政府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在青岛商业领域工作三十余年,尤其是在行业主管部门的从下至上不同岗位上,亲历了青岛商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
徐恭藻,利群集团总裁,1975年从营业员做起,先后当过采购员、商场经理、百货总公司改革办主任等,用16年时间将只有800平方米的台东利群百货商店发展为中国五百强企业。
张贤存,维客集团(原崂百集团)董事长,1983年从崂百营业员做起,最终领导崂百从传统的国营百货商场成功转型为现代商业集团。
别说是退回三十年,就是退回二十年、十年,有谁能想到青岛零售业走到2008年的春天会是这样的格局——曾经让青岛人引以为豪的一批百货商场,就像一群童年的伙伴,几经大浪淘沙、沧海桑田,各自走出不同的生命轨迹——有的关门了;有的易主了;有的合资后被人遗忘了;有的门前冷落了;有的面对强大的冲击波,稳稳地站立着,岿然不动;有的异军突起,闯入了中国企业500强!与此同时,中外合资企业占据青岛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场如此残酷,生存权只属于坚强者、勇敢者、智慧者。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人们,为此喟然长叹!
夏昌胜:说岛城零售业三十年的变迁,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利群老总徐恭藻。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一个缩影,一个从计划体制中脱颖而出,又倾其全力从计划体制中挣脱出来,投入市场经济怀抱的缩影。我敢保证,老徐绝对想不到,利群能有今天,一年销售120多个亿!把一个传统的零售企业做成了中国五百强!但是,你现在回头看看,早在他在人民路百货商店站柜台卖小五金时,他就是一个满脑子想搞市场经济的人。虽然当时他可能并不知道“市场经济”这个词,但他在青岛商业三十年的经历,实际上一直是按着市场规律做事,哪怕是为此一次又一次与计划体制发生冲撞,撞得伤痕累累,也百折不挠,不改初衷。我们说,这个人的典型意义正在于此,从他身上,我们看到:青岛商业之所以有今天,就是一个一步步与旧体制决裂,一步步向新体制靠拢的过程。
徐恭藻坐在利群集团位于崂山姜戈庄的新办公楼里。这座看起来并不壮观的小楼,一至四层是利群旗下三星级宾馆——德泰大酒店,五层是利群集团总部机关。从徐恭藻办公室的窗口,可以瞭望大海。他办公桌的正前方墙壁是一个巨大的屏幕,随着他的鼠标移动,他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他手下27座万米以上购物广场、三个大型物流中心、6家星级酒店的“正在进行时”。此外,利群集团还有无须监控的800家便利店、30余家连锁药店,5家批发企业。他手中正在施工建设中的项目有:胶南市购物广场、蓬莱市的五星级酒店、城阳7.6万平方米的购物广场和星级酒店、胶州市8万平方米的购物广场、文登市的大型现代化物流中心、连云港建设58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在乳山市的别墅区和住宅区……共计13项!
徐恭藻说,“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应该算是受益者了。”面对这位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长达四个小时的采访中,记者听到的是抗争与求索、学习与思考的奋斗故事——
徐恭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2吋的日本黑白电视机是抢手货。我当时在人民路百货商店当采购员。刚不需凭票购买时,我进了一批电视机,经理很生气,说:“你胆子太大了,卖不出去怎么办?”事实上,电视一上柜就被抢购一空。后来,我又擅自进了一批“半块砖”录音机,虽然给企业挣了钱,还是把经理气得够呛。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能进到货就不愁没有市场。管理也松,采购员手里都有空白支票。没多久,我又自作主张采购回来了一批自行车。这次,经理终于忍无可忍了,说:“不许卸货,从哪拉来,送回哪去。”没办法,我只好转给另一家百货店,眼睁睁地看着顾客排着长队在别人的店里抢购我进的自行车。现在说起来,不是说我就是对的,经理不对。正好相反,按当时的价值观,经理是遵纪守法,按章办事,而我是“胡来”,那种矛盾是体制造成的。人们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什么货、以什么价格出售,一切都是要按上级下达的指标操作,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是否为企业创造效益,倒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