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纺织之都”以产业升级促城市转型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方面,大邱纺织业采取了一些对策,但由于未实行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停留在修修补补、紧紧松松、进进停停的状态,特别是一当出口日子好过,结构改造就放松甚至停顿。纺织业根本性的结构调整,结构性问题仍被拖延、掩盖下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大邱纺织业遭到又一次致命打击。实际上,由于未能适应世界纺织品市场小批量、高功能、多样化需求变化,及时进行结构调整,仍然安于以规模为主的“竞争”,自1994年起,大邱、庆尚北道地区的纺织企业就陆续倒闭,仅1994年就有近百家企业关门。
结构调整的迟延严重阻碍了大邱纺织业产品多样化、质量高级化和出口市场多边化进展,导致竞争力整体下滑。纺织业作为大邱的支柱产业,其衰落必然引起地区经济滑坡。1998年以后,全国各市、道人均GDP比较中,大邱连续6年倒数第一,年均经济增长率也是全国最末位。大邱也失去了对外资的吸引力,1997年以后的8年里,外国对大邱直接投资仅3.84亿美元,同样是全国最末位。
升级传统产业
大邱市在三次危机的沉重打击下猛醒过来,切实认识到必须进行重大选择:是继续延袭过去的老路,或者是进行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型?根据对国际产业现实变化的认识,大邱市把城市发展战略转型的第一步确定为实行传统产业即纺织业的升级换代上。
做出这一决策,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纺织业作为大邱市的主导产业,长期以来已经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奠定了比较厚实的硬、软件基础,并且在世界纺织业已经获得一定的名声。尽管纺织业不断萎缩,但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忽视,仍是大邱未来发展的一块重要前进基地。二是从世界纺织业的现状和趋势看,纺织、服装业完全不是“夕阳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如果与尖端技术结合,就会变成高附加值,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大邱市纺织业的衰落不在于纺织业本身,而是因为观念落后导致僵化,忽视和延迟了发展战略的转型,导致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竞争力不断下滑,受到了无情的冲击。
为加快促进纺织产业升级,大邱市1998年制定了《大邱、庆北地区纤维产业培育方案》,提出了著名的“米兰计划”,即要让大邱在服装和技术上分别达到意大利和德国的水平,使韩国跻身世界纤维和服装大国的行列。“米兰计划”的核心是全力加强技术研发,占领纺织和服装产业的尖端技术高地。近期和中期主要是集中力量攻克纳米纤维、超级细纱及智能性纤维和数字染色工程、新型服装设计、尖端纺织机械等高附加值项目研发,将大邱纺织服装的技术和质量迅速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长期目标则是把大邱建设成为“东方米兰”,使之从纺织的生产、营销到人才培养都成为世界纺织服装业的重要枢纽。
推进上述计划,大邱市决定共计投资1977亿韩元,其中980亿韩元投向技术研发,415亿韩元用于改善产业结构的设备融资支援;另外,企业技术研发服务、基础设施改善和人才培养的投资分别为329亿、198亿和55亿韩元。
在技术研发方面,重点推进四大核心项目:一是地区纺织产业技术开发,共计投资314亿韩元。主要用于纤维产业核心技术以及尖端和专利技术开发。二是纤维技术革新研发,总投资171亿韩元,政府财政和民资分别投入121亿韩元和50亿韩元,主要进行高性能材料、复合丝以及纤维聚合体的工艺技术开发。三是尖端染色加工技术研发,共投资288亿韩元,政府和企业分别投资148亿韩元和60亿韩元,重点进行尖端染色加工和环境友好型染色加工技术开发。四是尖端纺织机械设备开发,共投资172亿韩元。重点进行工厂基础、高性能、环境友好型染色加工设备研发。
“米兰计划”给大邱纺织、服装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艰苦努力,大邱纺织工业园区昔日破败的景象逐步改观,现代化的纺织工业园区的面貌正在显现。由于技术研发和技术革新的加快实施,产业结构和产品技术、质量竞争力显著提升,高附加值、新面料接连诞生,带动了出口扩大。大邱市市长金范一说,由于努力推“米兰计划”,2007年纺织品出口额增加11%,这是多年来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