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企之殇
东莞几乎所有鞋厂的产品都是外销,拿到来自香港或国外的订单,然后生产,转销欧美。简单的加工模式使它受制于国外市场,抗风险能力也很低,人民币升值更是让这些企业几乎无法承受。郑叶明说:“单是人民币升值这一项,每一双鞋的利润就减少了5%。”据东莞一家银行统计的数据显示,东莞这类鞋企的年销售利润是8%到9%。而新劳动法颁布、成本上涨等因素加速了鞋企的“死亡”。郑叶明表示,这些因素使鞋厂的利润比去年下降了差不多10个百分点。
从2007年开始,东莞很多鞋厂的工人就不断重复着这样的遭遇:今年4月底,虎门镇东莞双捷鞋业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收拾好他们的行装,准备另谋出路。然而他们无法立即离开,因为这家曾经拥有1600多名工人的工厂,在倒闭后,并没有管理者来支付工人的工资。一天前工厂忽然停工,在这之前工人没有获得任何消息。
东莞一家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多,东莞有近2000家鞋厂像虎门的这家鞋厂一样不光彩地“关闭”。此前有媒体报道,2007年前三个季度东莞倒闭了近千家鞋企。
企业的茫然
东莞拥有15000家加工贸易型的企业,被称为“世界工厂”,这些工厂几乎充斥了东莞的各个角落。林江说,“要升级就得靠这些企业去升。”他解释说,产业升级无非是企业提高技术和工艺,减少用工,或者打造自己的品牌。
“这些大家都知道,但具体操作却都不知道。”厚街一家家具厂的老板说。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老板在20年前,是东莞最普通的一个农民。
企业主和局外人没有多大的差别,面对企业升级,他们也一片茫然。像外界评价的一样,企业主对东莞已经提了多年的升级颇多怨言,认为当地政府操作不力。郑叶明说,“政府只是嘴巴上说,并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连镇政府的很多官员都不知道怎么升级,更别说我们。既没有给我们进行怎么做内销、怎么做品牌的培训,也没有给我们提供往什么市场发展的信息。”
郑叶明说,提产业升级这么多年了,但他想不起一项对企业产业升级非常有利的政策。
然而,林江对此的看法却不一样,他说:“当地政府确实在升级的具体实施上很茫然,但因为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市场方向,执政者无力指导每一个企业,路子还要企业自己去闯。”
但对东莞的很多企业来说,单靠自己还无法走上升级之路。如电子产业,塘厦镇沙湖工业区一家电子厂的总经理宁星说,电子行业和制鞋业不一样,东莞的电子产业更是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链,要升级,只有整个电子产业链升级,相关的厂家才有可能改进技术,减少用工。然而,谁能统领整个产业链?
面对这些情况,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尝试了。多年来的经营,使他们拥有一定的固定订单,接到单就加工,能让企业生存下去就生存下去。林江说,“他们不愿意去冒险,因为改进技术和做品牌都有风险,即使拥有资金,他们也宁愿投资地产或者酒店这样的行业。”
这样的思维成为东莞企业经营者的一种普遍心态。大朗镇一位经营毛织厂多年的老板说:“创品牌?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还是不要搞那些‘花哨’的东西。”这位老板年逾50,在东莞的加工贸易产业中打拼了近30年,成为富甲一方的企业家。近年他把他的部分资金投向房地产、酒店等行业,并没有试图让他的毛织厂变成一个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
人们普遍认为,现在在东莞较有成就的企业主多数是在加工贸易行业打拼多年,已经习惯了这种依靠订单的简单“生存”方式,不会轻易拿来之不易的成果去冒风险,甚至宁愿让企业倒闭,保住多年来赚到的一些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