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企之殇
较量
东引运河穿过东莞最繁华的莞城老区,这个当年用来灌溉而修的水利工程后来变成了一条排污沟,近20多年来从来没有变清澈过,乌黑的河水躺在瘦瘦的河底,散发着难闻的臭味。这是东莞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之一。
东莞近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化过程和强大的财政支持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漂亮。但虽然政府多次努力,东引运河的状况却无法改变,因为太多的企业需要它。东莞的研究者认为,在一些取舍上,有时候是难以抉择的。
东引运河再往西,是高 镇,这里有一家令地方政府左右为难的台资企业——裕元制鞋厂。这是一家号称全球最大的制鞋厂,它拥有超过8万的员工,生产耐克、阿迪达斯、乔丹等国际知名品牌,同时它也是一家被外界广为非议的工厂,中国劳工观察曾经有一份报告详细地披露了这个工厂的“不合理”,指责它为不折不扣的“血汗工厂”。
就是这家工厂,不久前传言要搬往苏州。但有内部人士透露,它的这种传言,只是为了要求当地政府给它提供更优惠的生存条件。该人士说,具体来说是为了拿到更廉价的土地,以满足它扩大厂房的需求。一位对裕元鞋厂非常了解的人士认为,如果它要连根拔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它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不是那么轻易能移动的。即使是这种情况,面对它提出的条件,“当地政府也不得不让步”,因为它在当地占有的经济份额太大了。
“让外资企业升级,形势很不乐观。”林江这样分析。他对东莞的经济状况研究多年,认为东莞台商一贯作风是“关起门来做”,他们不允许工人离开工厂的围墙,不参与当地的公共设施建设,有自己的台商子弟学校,有台商协会,基本不融入大陆社会。“如果他们不了解大陆人的想法,也不跟大陆企业打交道,要它做内销和做品牌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林江说。
据林江介绍,东莞有14000多家港台企业,它们几乎囊括了东莞大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几乎不受东莞政府控制。“要让它们升级,难上加难。”林江总结说。
林江提到了升级的另外一个阻力,“其实东莞市政府对东莞产业升级是下了大决心的,然而镇政府这一级别的官员普遍不知道怎么开展,而且他们潜意识里也不希望这些企业减少用工。因为用工少了,镇上的餐饮、酒店等服务业就难以支撑。通过人口获得的财政收入也减少了。”
靠什么拉动升级?
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越来越稀缺的土地等资源、激烈的地区竞争,东莞早在2001年就开始建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后来又有了虎门港项目,一年前又规划了东部生态园区。东莞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对这些项目寄予了厚望,期望用莞城主城区、同沙、松山湖、东部生态园构成未来“大东莞”的中心城区。然而,即使是东莞人,现在也难以首肯三个被寄予厚望的产业园区所能产生的效果。
记者问松山湖产业园区的一个老板,这个产业园区对他的企业有什么帮助时,他说,什么帮助也没有,松山湖只是很漂亮,他甚至不了解他周边的企业在做什么,更别说与他们合作。
不久前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考察了松山湖产业园,当场质问东莞官员,“为什么松山湖环境这么好,高新项目却引不进来?”对东莞的产业升级,他表示,东莞如果今天不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林江把松山湖这种尴尬处境归结为定位问题,2001年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佟星把它定位为“招商对象主要针对世界级的大企业(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主、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主、以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为主)”。而最近几年,松山湖的招商基本放弃了制造业,专门引进研发和服务项目。多年来招商情况的不理想,是迫使他们改变定位的主要原因。至今为止,松山湖产业园区不只在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上收获不多,即使在高科技方面,也只有国家中子、华为松山湖生产基地等寥寥数项。
对大多数东莞人而言,拥有出色的自然环境,“烧钱”打造的松山湖产业园区,成了他们节假日户外旅游、露营的胜地。
至于这个招商引资逾5年的高新产业园区现在在东莞经济发展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林江认为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甚至东莞人也说不清楚,因为绝大部分东莞人只知道它很漂亮。
虎门港和东部生态园区都尚未完全投入使用,然而,人们所关心的仍然是它的定位问题。对东莞经济发展颇为关注的研究人员——林江们,仍然担心这两个项目的命运,或者说它在东莞升级中占据的角色。
摆在东莞面前的,是一条像20多年前一样需要创新的路,但无疑比当初引进加工贸易产业形势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