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企之殇
该不该把鞋厂办下去这个问题,困扰了郑叶明几个月,最后还是打定主意坚持下去。之后他费尽心思动用亲戚朋友的各种关系,找到一个信用担保公司为他的鞋厂担保,向银行贷到一笔600万元的周转资金,用以缓解资金紧缺之急——这一数字几乎是他鞋厂的全年利润。
郑是东莞市寮步镇一家拥有近千员工鞋厂的老板,他和东莞最近一年多倒闭的大批鞋企的经营者一样,碰到了经营鞋厂7年来最艰难的一年。虽然拿到贷款给了他渡过难关的希望。然而,对于前景,郑叶明仍然不敢乐观,他认为,到今年年底东莞将会有更多鞋企倒闭。
据东莞一家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多,东莞有近2000家鞋企倒闭。熟谙东莞制鞋业的郑叶明也认同了这种说法。
这么多企业倒闭无疑是东莞市执政者不愿看到的状况。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在不久之前的一次会议上说:“东莞产业升级,不是要搞死企业。”然而,事实上近年来当地企业的大量“死亡”,已经超出了执政者的预想。
东莞是全球最有名的“制造工厂”。20多年前,东莞引入加工贸易产业,形成了后来令东莞人自豪的“东莞模式”,一度成为国内其他地区学习的榜样。然而,近10多年来,“东莞模式”被广为批判,“血汗工厂”、治安、环境等成为“东莞模式”引起争议的焦点。东莞的执政者也开始反省,新世纪开始,他们提出产业升级,力图打造一个新的东莞。
然而,产业升级的主体——企业老板郑叶明们至今都说不清楚产业升级怎么升,甚至连基层的许多官员也难以说得清楚。
郑叶明说:“不要说我们不知道,连政府的官员也搞不清楚该怎么办,特别是镇一级的官员。”东莞市科创投资院院长林江说:“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很多官员确实也不知道升级升到哪里。”从东莞的整体来看,近10年的升级之路之后,加工贸易业仍然占了绝大部分经济份额,这些企业仍然以接订单的方式生存。林江说:“加工贸易型企业愿意升级的只有少部分,而这少部分企业中升级成功的少之又少。”
改革开放30年,东莞曾经开创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30年后,他们又站了一个新的起点,去探索一条升级之路。但正如林江所说说,东莞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升级“陷入了一个困局”。
鞋企之殇
近年来,东莞加工贸易型企业的倒闭之潮就没有中断过。然而,无论是企业老板还是当地政府,似乎都对扭转这种趋势显得有心无力。林江说:“这么多企业倒闭,东莞政府当然是不愿意看到的,然而,他们能怎么办?只能对外界说,这是市场规律。”东莞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制鞋行业只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而被推到了倒闭的最前列,东莞的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面临着和鞋厂相同的命运,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抗风险能力低等共同点把它们归到了同一类。“如果自身没有改变,他们迟早会和制鞋企业一样面临困境。”东莞一家媒体的总编说。
郑叶明说:“就拿倒闭的鞋企来说,如果有一笔周转资金,它可能就挺过来了。”然而,政府已经不会再像过去的20多年一样,利用政策给它提供这么一笔资金。银行也很清楚这个行业的不“景气”,也不会再轻易地把资金投入到它们身上。很多鞋企没有走过这一关,而郑叶明是幸运的,因为他是东莞本地人,依靠亲戚朋友帮忙他拿到了“救命”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