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生死劫:6万家企业命悬一线
在温州,广为流传的故事,则是米哥食品的死里逃生。去年底,米哥已经因为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但在今年4月成功引进本土企业通泰投资,在5月份就实现了重新开业。其原来的老板白创仁转任执行副总,主要负责新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但这并不具有标本意义,从温州人来说很难把自己的企业转手他人。”温州民营企业促进会秘书长蒋洁比较推崇的是“自然股东”模式,即在资金紧张时,也不必借高额利息的贷款,直接选择外来资金入股,但是经营权仍归自己所有。
更激进的方法就是整体外迁,这可以有效避免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因素,同时也可以保证配套。据温州眼镜协会统计,仅在江西上饶的余江眼镜工业园,就有搬迁过去的温州企业40多家,已初步形成规模。
但外迁也并不是万用灵药。温州服装商会秘书长张琼瑶“就知道有几十家外迁失败的例子”,失败的原因很多就是出于配套、采购的不齐全,“你可能为了一粒扣子还是要回到温州来买。”
在张琼瑶看来,眼下最紧要的还是要加强创新,不能把创新放在口头上,“我们现在同样的西服企业,好的一套能赚几千元,差的才能赚几十元。”
政府“药方” 国税总局浙江经委紧急调研
让一些中小企业欣慰的是,他们的困难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近期,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经贸委已经先后在浙江绍兴、温州、台州等地开展了调研,详细了解中小企业的不同困难及成因。
“国税总局来调研时,我已经提交了关于对中小企业各项税费适当优惠的建议,希望能够有所回应。”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这也是我们协会3000多会员的一致愿望。
针对个案的拯救也在进行中,据新华社报道,浙江、台州、椒江三级政府在4月份就已经展开了对飞跃集团的援手。通过浙江省政府协调,飞跃集团的各家贷款银行已经达成支持企业发展、不压缩贷款的协议。台州市、椒江区已采取资产重组,临时借用资金,收购资产等方式,积极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生产。
更大规模的帮扶行动正在温州展开。6月5日,温州市政府召开了名为“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企业服务年活动千人动员大会,要求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此外,温州市经贸委还于5月20日牵头举办了银企对接会,19家银行当场签出28个项目总计16.18亿元的贷款授信协议。
“虽然现在企业集体呈现出来的是资金问题,但其根源却来自多方面,即使能给他们大量提供资金也不能解决问题,更何况现在银行都商业化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希望政府能解决融资问题的期待,温州市经贸委办公室副主任林海表示,“我们目前也正在抓紧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前期十五条服务措施已经推出。”
据介绍,目前推出的服务措施主要包括鼓励企业创新、标准厂房建设、企业融资服务等内容。
“要使中小企业走出危机,必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必要时还需要‘壮士断腕’。”温州服装商会秘书长张琼瑶说,他们正准备发出倡议,希望政府能够引导那些无法生存的企业关停并转,化被动为主动,避免由于信心缺失带来对行业的震动。
“嵊州领带提价”样本 0.1美元的大价值
在低附加值的纺织品中尚处“利润高端”的领带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资金危机。日前,全球最大的领带制造基地——绍兴嵊州市以行业协会牵头发起“集体提价”,成为其谋求全球定价权、破除资金链危机的尝试。
这种提振信心式的集体博弈,或能成为长三角“产业集群”突围的样板之一。据了解,浙江省副省长钟山对此曾批示:做得很好,值得总结。
利润!利润!
6月14日,嵊州“中国领带城”门庭冷落,摊主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聊天;距其2公里的嵊州领带工业园区,织机声也显得有些低沉。
很难想象,这两个地方支起了全球领带业最大的产销线。自1984年产出第一条领带,较早承接国际领带业转移的嵊州逐步成为全球制造基地。数据显示,73万人口的嵊州现有领带企业1100多家,去年领带产量3.5亿条,产值超100亿元,约占全国80%、全球40%;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最好的时光似乎已经过去。该市领带协会今年3月调研发现,行业背负着4座“大山”:人民币同比升值近5%;出口退税下调2%,土地税上调0.3%;《劳动合同法》实施,销售成本提高1.5%;真丝原材料价格比年初上涨12.5%。
嵊州泰绅领带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告诉早报记者,今年前5个月,由于外贸订单剧减,当地领带企业大概只开了6成生产线。很多依赖采购商订单的中小企业处于微利守业状态甚至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