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生死劫:6万家企业命悬一线
浙江温州,一位制鞋工人下班后走回宿舍。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当地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倪云是有着“中国电器之都”美誉的乐清市柳市镇的一位小企业主。和他众多的亲族一样,他都有着不大不小的一家厂子,为他的同乡“标杆”企业正泰、德力西、天正等做着各类配套产品。厂子不大,只有十几个工人,但却凝聚着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倪云十几年来的心血。
然而今年以来,他却有了要不要关停这家厂的想法。
以前,他生产“磁光片”的原料是6000元/吨,生产出的成品可以卖6500元/吨。但现在,原料涨到了8000元/吨,他却只能卖到8300元/吨,毛利整整减少了200元。不仅如此,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他还从信用社贷了20多万元,千分之八的月息算下来,自己已几无利润空间。
“不用想提价,不然你根本卖不出去。”倪云叹息着说,“原料涨价了,大家都共同分担一点,不能指望下游企业就能承担一切。”压力之下,他的一些亲戚已经主动关掉了厂子,但他依然在坚持,“不做这个,我还能做什么?只要不亏本就行。”
浙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企业成本增加12%
在温州乃至浙江,这样的故事正在四处上演。
除了原料上涨、出口受阻等市场因素外,银根紧缩、节能减排、新劳动合同法出台等宏观政策,正在进一步把长期处于“粗放式生产”的民企发展模式推向危险的边缘。按照温州民营企业促进会秘书长蒋洁的估算,今年以来各项不利因素的累积,企业的总成本将增加8%~12%左右。
“不但原料涨了,现在供应商还要求先付款再拿货,代理商又必须赊货给他们,而在以前供应商也是可以赊欠的。”温州富康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光荣觉得自己还算幸运,“至少我们还没有停产”。
富康鞋业去年的产值已超过1亿元,尽管由于产品全部内销,没有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但原材料的上涨、工人工资的逐年上升也已让王光荣不堪重负,“我现在最希望就是能拿到银行贷款。”在王光荣身边,已有不少同行出于同样的原因倒下。
更可怕的是,这种“倒下”之势已露出蔓延苗头。
“温州20%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一再强调,“但不是倒闭!一般来说,企业只有走投无路才会倒闭,一些选择停工或半停工的企业正处于煎熬状态。”
支撑周德文判断的,是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一份调研报告——《关于温州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状况的初步报告》。这份报告的结论是,目前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有20%左右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的状况,这意味着有6万来家企业正面临生存危机。
“这种情况还可能加剧。”周德文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