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引领世界 “破茧”之中等待重生
三、未来供需发展思考――世界能逼仓中国吗?
在此需要思考几个问题:其一,美棉未来的产量缩减趋势不改出口绝对量缩减,但印度出口量有多大程度上能够替代;中国作为棉花进口大国,会不会出现类似大豆产业被国际卖家挟持的境地,对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供需产业链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从下游消费角度来看,油脂油料等其它农产品面临的是全球期末库存大幅缩减,且下游消费具有生物能源概念等的提振,价值的重新评估成为整个市场关注的焦点,可以用“朝阳产业”来形容;但对于中国的纺织企业来说,面临人民币升值,国家加大对环保力度的监测,以及劳动力成本提升、周边国家竞争压力等困扰,也使其价格走高始终伴随隐忧,且由于总体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主要消费国美国、欧盟金融经济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是市场行情,包括纺织品、服装价格走弱,在这样的前提下,原料棉花价格高涨如何消化,显然不太现实,后期果真出现内外期棉倒逼国内现货价格走高的最终结果,一个很可能情况是国内大量纺织企业出现停产,最终高位抑制消费的结局可能上演。
从供应角度来看,国际市场炒作的最主要题材未来无疑仍是集中在美棉市场,由于不同作物的竞争优势,美棉种植面积减少,从而可能带来产量的大幅缩减。但是棉花的基本面之所以区别于国际市场其它包括大豆、玉米的基本面很多在于此处,尽管美国是国际市场棉花最大的出口国,但一方面其本身国内消化能力不像玉米豆类那样明显,消费增量而且有限,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不出口必然成为加大的结转库存,对其国内的压力也不会太小;另一方面,供应本身,近年来伴随印度棉的增产,以及像巴西、澳大利亚、非洲都存在增产的潜力,只是由于某些技术性问题,产量增加的潜能没有完全释放,所以这一点来看,也不会像当前世界的油脂油料、小麦、玉米价格出现这种疯涨的格局。
所以,从棉花产业链长远角度思考,未来棉花市场不同于其它农产品之处相对明显,且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重要地位,决定了棉花市场无法像其它农产品价格走出剧烈的攀升行情,国际市场倒逼中国的局面料难以出现,行情更多的是跟随基本面供需呈现出年度间的波动行情。
四、本年度后期资源供需初步判断
基于以上的分析,过多的纠缠中国棉花数据似乎不能解决任何的问题,有的更多是进行实际的调研,这在本年度目前的阶段显得异常关键,而在农发行、新疆当地的机构纷纷发布相关报告后,更有理由相信在年度剩余的这段时间里,国内棉花供应资源是相对充裕的:
首先,我们来看国际资源方面,截至5月29日的一周,按照USDA预计的美棉出口任务,美棉剩余可供装运量88.4万吨,实际上较上年度剩余的时间里仅少12万吨,并且较5年来剩余阶段平均量多出8万吨,同时今年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是中国自印度进口量不断增加,而目前正值印度棉花出口旺季,将对中国市场的供应无疑是充裕的;
其次,我们看一下国内资源量:从本年度初期市场预测中国可能由于2007年缩减进口带来内耗不断加快,从而可能在2008年的5月份以后即呈现出资源短缺现象,但从目前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进入到了目前的6月份,距离新花上市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包括地产棉、新疆棉的销售比例较往年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企业库存仍较往年多出1/3,且伴随后期农发行催贷加快、企业资金利息成本加大等因素,现货市场所面临的压力仍存较大;而需求量方面,延续自2007年的纺织行业萎缩、停产压锭等现象伴随着,人民币升值加速,国家银根紧缩,且CPI高涨下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因素,纺织行业的困境“雪上加霜”,棉花的需求量缩减不可避免。
第三部分:期棉运行四年来状况回顾
一、郑棉期货功能获得充分发挥
1、郑棉上市4年来成交相对活跃,量能不断增强,波段行情为主
截止2008年5月30日,累计成交棉花期货合约4120万手(每手5吨,折合2亿多吨),成交金额29509亿元,共实现交割35万多吨,持仓量9万多手。其中单日成交量最高达到355,556手,呈现季节性活跃特点。
2、对现货价格的引导作用十分明显――价格发现功能发挥
上市4年来,郑棉具有对现货市场领涨领跌作用,如上图所示,其所反映的远期合约价格,成为现货市场未来走向的一个风向标。
3、对现货市场积极影响显著:行业加工等标准化;仓单套保场所;关注者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