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无奈之手:中捷股份资金挪用再调查
“这一次虽然说受了处罚,但也算是从反面对资本市场做了贡献,警示后人,不能走蔡开坚的老路。”已辞去中捷股份董事长职务并搬离了公司的蔡开坚,一见到记者就如是坦言。
7月1日,中捷股份(002021.SZ)公告称,董事会于6月30日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相关当事人对该处罚结果均未提出异议。同时,相关涉嫌犯罪的线索已移交公安机关,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挪用之殇
证监会的调查结果显示,蔡开坚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时间是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挪用方法相当直接:指使他人,采用各种欺骗手段,避开上市公司管理程序,未经正常审批手续,多次将中捷股份资金转出,由大股东中捷集团使用,涉及金额超过5亿元。2007年3月起,中捷集团开始归还资金,至浙江证监局介入调查后,于2008年4月21日全部归还。
同其他集团和股份公司关系一样,中捷股份第一大股东为中捷集团,第二大股东为蔡开坚。同时蔡是中捷集团董事局主席,也是中捷股份董事长。也就是说,蔡开坚是中捷集团、中捷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他用的是非常直接也非常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出纳直接拿走,真实单据不计入财务,不像其他公司那样还转一下手,怎么掩盖一下。”一位接近蔡开坚人士说。
从蔡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法律意识淡薄、规范意识不强”。
按他的想法,缝纫机行业是一个小行业,世界老牌缝纫机企业大多转型或者多元化经营,中国缝纫机行业也迟早会出现拐点。因此,从总体战略思路考虑,提前战略布局,培育其他产业。
同时,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大背景下,蔡觉得,用上市公司的钱去培育其他产业,可以“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在他的观念里,上市公司的钱只是借来用一下,反正是会还的,没有损害上市公司健康发展,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上述接近蔡人士说,同时民营企业竞争比较激烈,战机稍纵即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又比较公开化,他想把两者平衡,就选择了避开公司治理程序挪用上市公司资金。
蔡对本报记者说,他的想法是把其他产业培育好后,在适当时机装入上市公司。
尽管这些想法在调查人员对其进行的谈话笔录里也有记载,但证监会在处理决定时未采纳此说法。最终给出的处罚是:对中捷股份警告、处以30万元罚款;原董事长蔡开坚警告、5年市场禁入,罚款30万元。
实际上,被蔡挪用的资金主要用于收购两个企业:现在的中捷环洲钢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捷厨卫股份有限公司。由此,中捷集团涉足钢铁和厨卫两大行业。
中捷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上述两公司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0亿元和1.8亿元。如今,两个产业已经基本孵化成熟。
“做这个事情本身是一个善意,但是有深刻教训,处罚本身是对的,对我企业的命运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对企业发展影响真的是……”蔡开坚一语未尽,满脸疲惫。
挪用事件被调查,中捷股份的股价一路下跌。
国金证券5月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中捷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就事情本身而言,凸现了公司管理制度及监管体系的缺陷。虽然资金已全部归还上市公司,但公司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需要强化。同时考虑到其他因素,将公司投资评级由“买入”下调为“持有”。
与此同时,银行方面也很紧张,要求归还相关贷款。
更让这位被台州市经济委员会主任张锐敏称为“中国缝纫机行业未来的担当人”的企业家难过的是,按照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受处罚后三年内不能再融资。
“因为我的原因对上市公司处罚,接下来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法做。本来(在进行)行业整合,我们和另外一个企业都要签字了,机构都进去了,我们一合作就变成龙头老大。现在把我晕掉了,估计两年不能做了。”蔡开坚说。
公司治理难题
“这个案子就是董事长与出纳规避了公司治理和外部监管,非法挪用资金。由此暴露出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值得探讨。”浙江证监局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公司治理要真正做到形似神至,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中捷股份这个“家族民营企业”中,原出纳蔡秋红是原董事长蔡开坚的侄女,是“在硬件和行政管理上是没有符合要求的”。挪用资金,就是这位蔡出纳在接受蔡开坚的指示后进行操作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捷股份开户的银行在一个细节上与其他银行不一样,即在其对账单上是不盖印章的。这位蔡出纳即用“捡来”的对账单,伪造了财务信息,直接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而载有真实资金往来信息的对账单则没有入账。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2006年12月31日、2007年6月30日,中捷股份分别累计向中捷集团提供资金7400万元、15117.65万元、30248.5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