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半坡上的变奏
海正药业的董事长白骅62岁了,现在每天早上6点到厂里,晚上10点多回家,对于他,生活中惟一的乐趣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这样的专注和热爱,或许正是中国制造的能量之源。或许正是因为在台州看到太多同样的热爱和关注,那位PE管理人员才会毫不吝啬地把信心给了台州。
民工哪去了?
在各处的采访中,记者被同一个问题困扰:民工哪去了?许多受访者也向记者提出了同一疑问。
中国经济出现下行信号,这是中央高层都认同的判断。现在许多中小企业日子不好过是事实,一些企业压缩生产线甚至破产也是事实,这意味着,必然有一部分人失去了工作,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会相对多起来。可是,为什么到处都在缺工,甚至比以往更甚?
曾就这个问题向一位研究宏观经济的美国教授请教,他凝思许久,给出了答案:“中国经济在几个月里实现了升级”。
这当然是开玩笑。经济学家给不出解释,那么现实中呢?
去年11月,东莞常登鞋厂宣布结业——并非倒闭,只是台湾老板对未来预期不好,主动退出了这个行业,传言说,老板回台湾从政去了。
今年3月底,来到已关门的常登,整洁的厂区里只有几位负责销售原厂设备的人员,其中一人告诉记者,“常登关门了,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老板给的赔偿很公道,7000员工也按不同工序分批遣散。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其他工厂纷纷在常登门口现场招工,甚至有的工厂派了大巴来接人,这里的员工不仅没有失业之虞,相反成了争抢对象。
而在7月,记者的同事在东莞的华坚集团门口,也注意到,有大量从其他工厂来应聘的生产线工人,甚至有的是整条生产线上的人一起过来。
在江西的上高,由于裕盛、旺旺等大型企业前来投资,使这个著名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每年6万人外出打工)出现劳工紧缺,两年时间里,他们从劳动力输出地变成输入地。
过去当地的企业自主招工一般都能招满,但2006年裕盛投产后,裕元、匹克、旺旺等用工大户就不得不依靠政府组织招工。每年劳动部门向各乡镇下达招工指标,在春节前后乡镇干部逐户上门做工作,劝说外出打工人员进入本地企业工作。
从2006年到2008年两年间,上高县便劝留了近3万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同时将原来留来留在农村的近1万农民通过培训转化为企业员工。
但这仍满足不了需求。上高政府不得不多管齐下:一方面向四川、湖南等劳动力资源大省派驻劳务机构,吸引外地劳动力前来上高打工;另一方面则在上高设立了省级职业培训基地,以吸引周边地区人员前来培训,并留在当地就业。
为了方便本地劳动力的就业,上高县开通了环绕全县的公交系统,本地农民除了白天上班之外,晚上和双休日还可以做些家务和农活。
在政府的努力之外,企业的用工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对工人年龄的要求从过去的35岁以下放宽到了45岁,同时在每年的农忙季节视生产情况给员工放假,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前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