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建:像生产面包一样生产服装
收购成熟品牌
但在眼前的这位“裁缝”的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出当年离家创业还债的窘迫。周成建坚持每天晨跑,他说自己喜欢一边跑一边思考问题,从这个月开始,他会在跑步时琢磨“美特斯·邦威下一个2000家开在哪里”这个问题。他认为,一个企业初期要学刘翔跨栏,后期则要成为马拉松运动员,需要耐力、专一。
“ 中国服装业最缺的精神就是执着。”说到当前很多以前上市的服装企业,周成建认为很多服装企业上市后似乎都偏离了服装行业。
数据能够显示周成建的执着:美特斯·邦威近几年都能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未来5年内复合增长可以达到40%。在2006年零售额达到3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有望达到45亿元,计划2010年达到111亿元。周成建透露,未来还可能收购一些其他年龄段的成熟品牌,将美特斯·邦威由目前的针对18~25岁年龄层的定位扩大到0~50岁的家庭装。
至于美特斯·邦威何时上市,对这个问题,这位温州商人总会“狡猾”地避开。但业内猜测,此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
调整虚拟模式
“服装就应该像面包一样生产。”这是周成建2006年参观Inditex集团(ZARA母公司)后,得出的朴素的结论。
早在1995年,周成建深感工厂生产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扩大规模,自己琢磨出一套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虚拟经营”模式,将生产、销售外包,总部强化品牌营销推广和款式设计研究。
通过模式创新,美特斯·邦威迅速将对手甩在后头。周成建回忆,2002年、2003年时,公司沉浸在一种沾沾自喜的情绪中,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对手,但是今天来看,即使“虚拟经营”的模式创新,也不是独门武器,很快就能被模仿,如今同样来自温州的森马、高邦、拜丽德等品牌今天也都走得很快。“轻资产”已经成了当下一个流行词汇。另外,今年,来自欧美的H&M、C&A步随ZARA在上海滩头开业并引起了服装界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善于总结的周成建说:“没有看到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最大的对手。”
最近,周成建对“虚拟经营”模式稍作调整,与前阶段纯依靠加盟商开店不同,美特斯·邦威计划在2010年前开出100家左右直营旗舰店,另外,他也计划拥有部分生产能力,希望能直接掌管20%左右的店铺和生产能力。
此外,周成建不断强调现阶段要加强“内功”。这包括对品牌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说到文化内涵,周成建目前想的只是如何和中国深厚的服装文化底蕴对接,他在南京东路旗舰店内开出了服饰博物馆。可是这种对接如何完成,周成建除了描述服装上的中式刺绣,还缺乏合适的词汇。而这种中国元素目前也被报喜鸟、七匹狼等国内品牌广泛运用。
时尚就是速度
内功之二,就是速度。这是周成建这几年一直努力的方向之一。ZARA是全世界推出新品最快的服装公司,从设计到上架只需28天,在欧洲则只需12天。美特斯·邦威的相同周期曾经需要80天,去年是59天,而今年,周成建说,可以做到50天。ZARA每年能够推出2万个新款,目前,美特斯·邦威的设计团队每年推出7000多个新款。
“数据只是外在的表现,实际上,这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整个系统改善。”周成建说,这需要物流、信息系统、流程再造、企业综合素质的提升等。2005年,他还在上海南汇征地130亩,总投资1亿多元,建设2万多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和休闲产业设计村。目前,物流中心正式启用。从1996年至今,美特斯·邦威的信息系统已经升级了三次。今后,还将在全国建设3到5个区域物流中心,通过区域就近分配服装。
周成建心中的理想状态是,让300到500家工厂直接与2000多家店铺对接,店铺的订单直接到工厂,工厂的货品直接分包到店铺。一切都通过虚拟网络去测算、分析、管理,做到真正的“虚拟”。
“每个程序变化以后,都会带来价值,也会付出成本。”周成建说,“这个理论听上去很动人,但是实施起来非常不简单。聚焦一个地方分配,与直接由工厂分配,成本构成完全不一样。”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的成本考虑方式还是静态的,周成建说,将来要从静态的成本考虑过渡到动态、静态成本的联合考虑,从而为企业创造真正的价值。
- 服装零售的冬天来了?且看各家如何应对 (11-27 09:10)
- 美邦陷转型困局已“泯然众人” 从净利12亿到亏损 (11-25 14:24)
- 美邦服饰三季报净利锐减178% 渠道+童装多方出击 (10-29 08:28)
- 美特斯邦威逃不出的库存困局 (10-14 09:30)
- 美特斯邦威业务陷亏损痴迷于互联网 森马依靠儿童产业转型 (09-28 11:21)
- 美特斯邦威陷入亏损:多品牌策略拖累其业绩 (09-24 13:51)
- 美特斯邦威牵手李易峰 开启男色时代“双代言” (07-16 08:27)
- 美特斯邦威2014年营业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6% (02-15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