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皇帝”王淑贤和他的“帝国”兴衰
建厂当年,王淑贤就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净利润54万元。到2000年,王淑贤的企业已累计实现净利润2.1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5%。有人统计过,王淑贤每年生产的针织服装,为国家的创汇可以买回一架波音飞机。
1999年11月3日,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帝贤公司改制为中国第一家民营B股企业,在香港上市。巨量的资金涌入了王淑贤的口袋,由于握有公司绝大部分股份,王淑贤成为在全国名声响亮、在当地呼风唤雨的亿万富翁。
中国证监会2001年开放交易B股股票的一周内,帝贤公司的股价最高涨幅达97%,王淑贤每天财富递增300 0万元,个人身价从3.68亿元迅速涨至7.26亿元,跻身“中国十大富豪”之列。
拥有了庞大的实力,加上王淑贤本人争强好胜的性格,上市后的帝贤公司,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帝国扩张。帝贤公司的名称,是王淑贤亲自拟定的,意思就是“针织皇帝王淑贤”,他甚至直言:“我要做中国纺织业的皇帝,还要做世界纺织业的皇帝!”
谁能想到,一个出身贫苦、只有小学文化的乡下孩子,摇身一变竟成为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
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承德县发生,大片的工地日夜轰鸣,大片的厂房拔地而起,大量的当地农民走进工厂,大笔的财政收入涌进当地政府。造就这一切的,只是一个企业——帝贤,甚至不如说只是一个人——王淑贤。
王淑贤的事业发展到了顶点,他又获赠一个美誉:“王半县”,他的帝贤公司,为承德县贡献了一半的财政收入。
然而,事业膨胀的同时,王淑贤的头脑也在膨胀。谁都没有察觉,正开足马力开疆拓土的“针织帝国”内部,正在滋生一些不为人知却足以致命的病毒。
盲目扩张走进死路
王淑贤得了一种“病”,一种爱建厂房的怪病。厂房年年月月建、设备月月年年买、工人日日天天进,王淑贤的公司,3个月就会变一个样。
尤其是公司上市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王淑贤又新建了3个相当于上市前帝贤公司规模的厂房。上市前,走路就能参观完的帝贤厂房,现在必须要乘汽车才行。在庞大的纺织车间,王淑贤如果要巡查,竟然也要开着汽车。
工厂几乎每天都在引进、安装、调试设备,不光是针织业,王淑贤后来又进军造纸业。一台从日本引进的造纸机器,足足有3层楼高。
鼎盛时,工厂的工人穿梭如织,帝贤公司曾给当地一次性解决2万人就业。而这些工人,在帝贤公司也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就在工厂的旁边,一栋栋崭新而漂亮的6层小楼整齐划一地排列着,里面住的,全是帝贤公司的员工。
王淑贤在竭尽所能地扩张他的企业,他的“帝国”梦,似乎永远都不会满足。然而,王淑贤却没有保持必要的理智和清醒,单一的产业结构,单纯的出口模式,以及纺织行业的江河日下以及造纸业被列为重点环境监控行业,再加上B股并不有效的融资渠道,都是悬在王淑贤——这个“针织皇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然而,没有人给他敲响警钟,让他抬头看看头顶上的危险。他所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笼罩在自己头顶上的光环。岂不知自己的公司在经营上已经是危机四伏。2005年1月18日,帝贤公司发布公告称,因银行收缩银根,公司资金紧张,纺纱厂、造纸厂、服装厂开始陆续停机……这一公告将当地政府吓得不轻,有人戏称,“人家上市公司有问题还要千方百计掩盖,可这王淑贤倒好,不但不给政府事先打个招呼,还将问题公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资金断链走私案发
王淑贤终于尝到了盲目扩张造成的苦果。
2004年,纺织出口配额的解除并没有带来行业的发展,相反,中国纺织业整体陷入低迷。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纺织企业之一,帝贤公司自然首当其冲。帝贤公司的主业收入每年都递减10%左右,而由于成本上升、不再享受税收优惠等原因,净利润则下降得更快,仅2006年,帝贤公司的净利润就比前一年下降37.99%。
利润下降事小,王淑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银行大举讨债。2006年,工行首先发难,据统计,帝贤公司未偿还给工商银行承德分行的贷款余额为42771万元,积欠利息5268万元。此外,帝贤公司欠下建设银行承德分行贷款余额共计16980万元,欠下中国银行承德分行贷款余额3000万元。
不光如此,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也分别握有帝贤公司未偿付的贷款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