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皇帝”王淑贤和他的“帝国”兴衰
生意社8月13日讯 2008年5月6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王淑贤旗下帝贤针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帝贤公司)涉嫌走私一案。目前,本案尚未宣判。
记者了解到,帝贤公司已经全面停产,1.5万余名工人遭到遣散。这家中国惟一的纯B股民营上市公司、国内最大的民营针织企业已陷入全面停产。公司董事长王淑贤手握29.49%的帝贤公司股份曾被3次拍卖,但均遭遇流拍。
早在2005年,帝贤公司资金链就已经断裂,企业已经奄奄一息,无力生产。可是,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针织帝国”竟会以这样的方式崩塌。
成立虚假合资公司
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在起诉书中提到,从1998年至2005年,在公司董事长王淑贤的策划下,帝贤公司在没有外资实际出资的情况下,冒用外商名义,成立了7家虚假的合资公司。
参与合作的外商,包括5家日本企业、1家英国企业和1家香港企业。涉及行业跨越了服装、造纸、家纺、投资等领域。
7家合资公司无一例外的特征,都是注册资金全部来自帝贤公司一方。
组建合资公司的用意,公诉方称,就在于利用国家关于外商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的政策,将属于一般贸易进口的货物伪报成外商投资项目进口设备,从而偷逃税款。
也就是说,帝贤公司利用这些虚假合资公司进口设备,从而偷逃由自己直接进口本应缴纳的税费。经检察院侦查,帝贤公司利用这7家公司涉嫌偷逃进口货物税款共计6800余万元。
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认为,帝贤公司及其高管的行为已触犯了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应当以走私普通货物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淑贤负有组织、决策、指挥责任,系主犯,其他5名公司高管系从犯。
靠“创意”创业立世
今年55岁的王淑贤是河北沧州人,从小家境贫苦,赶上了“文革”的王淑贤在小学时就终止了学业。当时,由于年龄小,生产队不让他靠劳动挣工分,王淑贤就动起了做小买卖的念头。第一次做生意,他用1块钱买了20斤大葱,出售后赚了4毛钱。小小的尝试尝到了甜头,他开始往东北长途贩运猪、羊、粮食和油料,最后居然做起了在当时严厉禁止的有色金属买卖。
“文革”时做买卖是被禁止的,有一次王淑贤被抓住,为惩罚他,公社书记用细钢丝吊块砖,套在他的脖子上,不听话就再加一块,那种疼痛王淑贤至今记忆犹新。
但这些挫折没有能够阻挡王淑贤的野心。改革开放后,王淑贤如鱼得水,加快了创业的脚步。这时候,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淑贤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来到承德创业。
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承德县,王淑贤凭着他敏锐的嗅觉发现了商机。他把当地军工针织企业的边角废料收集起来,考虑做进一步加工,由于都是零零碎碎的边角料,那些废料只能做裤衩。
然而,偏偏过去中国人穿的都是布裤衩,当地人认为王淑贤的针织裤衩穿不住,因而产品在本地没有销路。王淑贤并不灰心,而是把产品拿到北京摆摊去卖,还把产品交给卖大碗茶的老太太代销,5毛钱一条,老太太代卖一条能得到1毛钱的回扣。
就这样,王淑贤的针织裤衩由于紧身,因此极受欢迎。1985年前后,王淑贤每年销往北京的短裤至少200万条,每3个北京人中就有1人购买他的产品。那时北京国营针织厂的厂长一见到王淑贤就抓住他的衣领,要跟他打架,因为他“抢了自己的生意”。
“针织帝国”盛极一时
1986年,又一个机遇降临到了王淑贤的头上。他被承德县下板城镇请去在当地办工厂,而且,戴的还是“红帽”。
一个只有十几个人,说是20万元注册资本,其实最多只有5万元资本的那个小作坊就是今日帝贤公司的前身。面对诸多困难,企业怎么生存?王淑贤选择了数量小且批量多、国企不愿做也不敢做的外贸订单投产,很快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