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大多穿过大朗毛衣 羊毛衫名镇成长之旅
◎未来之路
转型升级渐成趋势
从家庭作坊到贴牌加工的工厂,大朗毛织企业一步步走来。但如今,毛织生产却已进入多事之秋。受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压力,毛织企业纷纷倒闭,或将生产环节转移向山区、内地,甚至东南亚。一方面,五六百家企业已外迁至大朗与信宜共建的产业转移园内,另一方面,留守在大朗本地的毛织企业也在进行着转型。
教师出身的湖北人倪国勇,对做毛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生产很有局限性,你只可能办一个工厂或几个工厂。销售多了后,有很多工厂可以帮我做。大朗这里有3000多家毛织厂,要我一个人开那么多厂不可能。但他们已经有基础了,我不必要把钱投在这里。”倪国勇将自己的安康兄弟公司定位为哑铃状的发展,做设计和销售,只为销售必要而保留少许生产环节。
安康兄弟公司将加工环节中的绝大部分转移给其他企业做,专注于设计和销售。安康每天推出二十几个新款,建立大面积的版房(即样品房),并在北京、广州、香港、美国、英国等地设立了销售点。“我们要话语权,反过来告诉客人:我们公司产品是自己设计的,你看上了,我们的产品就值这个钱。”
在大朗,也有许多生产型企业开始注意扩大在设计和销售方面的投入。据大朗镇委委员林熙仿介绍,大朗上规模的企业基本上都有几个至20个左右的专业设计师。
倪国勇称自己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能不能成功。40多人的研发队伍,7个设计师,20人左右的销售团队,100人左右的生产人员,如此规模不能不说是“小厂”。然而一年时间,安康便从低矮的“鸟笼”式工厂搬至几层楼高的大厂房,并将自己的广告在织交会上打得满天飞,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倪国勇的故事或许能给众多毛织企业主以明示:加工与销售,哪个环节赚得更多?企业又该如何抉择?或许,安康兄弟公司所走的路,正是大朗毛织企业的未来所向?
■数字毛织
年销毛衣12亿件
纺织服装是东莞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且长期居于前三的位置。其中最主要的两支力量,即是虎门服装和大朗毛织。虎门服装的制作过程称为“梭织”,而大朗毛织则是“毛针织”,二者迥然不同。
朗毛织从1979年港商投资的“大朗毛织一厂”起步,至今已发展成为高度密集的6平方公里的毛织产业带,毛织专业街道总长6.5公里。以大朗为中心,辐射常平、东坑、横沥等镇,大小毛织企业近万家。仅大朗镇就有毛织企业3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05家,形成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原料辅料、机械设备、洗水印花、物流贸易、人才培训、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一条龙产业配套。整个产业集群年销售量超过12亿件,仅在大朗集散的就超过8亿件。
大朗生产的毛衣,40%在国内销售,60%出口意大利、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测算,近五年,大朗生产的毛衣,全国平均每3个人就有2件,全世界平均每5个人就有1件。目前,大朗已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毛织产品生产基地,成为国际毛织产品的重要采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