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鞋等企业仍未度过寒冬
“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年初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坦言。作为民营企业大省,在一连串压力下,浙江诸多中小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而今,倒下的企业很痛苦,尚在坚持的企业则要忍受更大的痛苦。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然,还是国内外因素造成的中小企业生态环境“污染”?生死攸关之际,它们能否渡过这场劫难?
已倒下的、仍坚持着的中小企业们都需要一个答案。
样本
邱继宝怎么了?自入夏以来,这个名字开始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重复提起。
谁也没有预料到,最早深陷资金链危局的境况会发生在著名的“缝纫机”大王—飞跃集团身上。
2008年1月至4月,这家曾经名列“中国制造企业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首位的民企,受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纺织业和出口萎缩影响,海外订单大幅减少—出口总额仅为1848万美元,比去年大幅下跌44%。
与此同时,飞跃还深陷资金链危局。随着银根收紧,业务不振的飞跃对所欠银行的18亿贷款根本无力偿还。由于难以获得新的贷款,继而开始转向民间信贷寻求周转资金—一位相关人士透露,企业在宁波民间所借的资金就高达上亿元。随后,因为无力偿还民间借款利息,在放贷者逼债之下,飞跃又不得不向当地政府求救。
此间,面对“为何不是别人倒下”的疑惑,无奈的邱继宝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企业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
事实的情况是,虽然经过多年发展,飞跃管理层始终没有引进职业经理人或外部经营管理人才,而这种家族管理也并未发挥其在许多家族企业中看得到的优势。颇具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在其他缝纫机厂7元钱都不让采购进的配件,在飞跃,居然以22元的高价就进去了。
而为了拓展国际市场,飞跃将海外的“摊子”越铺越大,也无疑加剧了企业的成本危机。近年来,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组建海外公司上,并已在美国迈阿密、洛杉矶和欧洲等地成立了18家分公司,由于邱继宝一直强调“人才本土化”,招聘的员工以本地人为主,无形中造成了人力成本的大幅提升。
与飞跃这几年不断扩张相伴的,还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企业的慷慨“输血”。事实上,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台州没有分支机构,对飞跃的真实运营情况了解甚微。一旦一家银行贷款给飞跃后,其他银行也随之跟风,最后则是比谁逃得快,逃不走的就被套住。
如何拯救飞跃?几个月来,这是当地政府反复磋商研讨的一道难题。然而,邱继宝和飞跃还是幸运的,他们的重生希望可以系于当地政府的援助之手,但对更多面临困境的企业来说,其多舛的命运似乎仍是无法避免的。
困局
“货款拖欠一两天并不可怕,关键是没了偿还能力,变成了坏账。”陈锦林是杭州某电子企业的负责人,说起近况,这位做了十几年继电器生意的老板抱怨连连,“今年上半年以来,美国几个客户的货款一拖再拖,现在竟然连人也联系不上了。”
陈锦林的公司在杭州西郊的老和山脚下,规模虽然不大,产品的销路却一直不错。在他的印象里,拖欠货款的现象往年也偶有发生,但从未像去年和今年这样猛烈。
“银根收紧绷紧了企业资金链,提高了企业财务成本,原材料持续涨价、人民币不断升值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加上次贷危机这么一闹,我们已经不敢再接单,尤其是美国客商的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