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茧丝绸行业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生意社9月11日讯 南充历来被称为丝绸之乡,其丝绸文化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帮”美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鼎盛时期,全行业年发种126万张,生产蚕茧55万担,年发放茧款近3亿元,生产丝绸产品13个大类,200多个品种,数千个花色,总产值超过15亿元,上交利税超过8000万元,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产品远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60多个产品获国家银质奖、部省优质奖和新产品奖。南充丝绸工业总产值占全省丝绸工业总产值的1/3,蚕茧产量占四川的1/4,出口生丝占全省的1/2,出口绸缎占四川的3/4,南充丝绸外贸收购总值占四川丝绸的近一半。南充被确定为全国4大蚕桑基地、15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和20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2005年4月,我市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一、南充茧丝绸行业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
茧丝绸是南充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经济的骨干支柱产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已具有桑、蚕、种、茧、丝、绸、绢和印染、针织、服装、丝毯、丝织机械、丝绸科研、教学等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在中西部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总体规模居全省第一。过去30年里,丝绸行业管理先后经历了地区丝绸工业公司、地区茧丝绸公司、南充市茧丝绸公司、南充市茧丝绸行业办公室、南充市商务局茧丝绸协调办等多次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茧丝绸行业励精图治、负重拼搏,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围绕“脱贫解困,优化产业”的思路和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目标,通过抓改革转机制,抓调整谋发展,抓生产保稳定,努力排除发展道路上的诸多障碍,使行业走出困境,重现生机和活力,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为促进农村经济建设、蚕农增收、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丰富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专题片在全国播放了《千年丝绸孕南充》,反映了南充丝绸城的变化和发展。2007年10月,在南充成功举办了中国西部茧丝绸发展高峰论坛,邀请了国家茧丝办王北鹰副主任等领导和全国丝绸界嘉宾200多人共商丝绸产业发展大计,中国丝绸协会发来贺电,全国有200多个网站共发布了13000多条相关消息,使“中国绸都—南充”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为行业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企业改革取得成效,行业保持较快发展
30年来,我市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制,共核销银行呆坏账6.95亿元,系统内23户国有、集体中小型丝绸企业租、股、并、卖全部改制,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办子弟校、医院全部剥离,后勤服务社会化。从而使我市茧丝绸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多元所有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丝绸企业的90%以上,市场机制在茧丝绸生产和流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新的体制机制下,中小型丝绸企业异军突起,企业发展动力明显增强,从1996年亏损3.1亿元,到2001年实现利润896万元,结束了连续7年的亏损局面。产销已经走出低谷,全面实现恢复性增长,行业步人良性发展轨道。2007年,全市丝绸企业生产桑蚕丝1156吨,丝织品2245万米,服装229万件。全市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1亿元,实现利润0.57亿元,实现入库税金0.57亿元,出口创汇8176万美元,丝绸服饰、丝绸床上用品和丝绸旅游工艺品等丝绸制品的产量和销售占全省80%左右。截止2007年末,全市规模以上丝绸企业45家,资产总额17.27亿元,缫丝机6.256万绪(其中自动缫4万绪),丝织机3723台(其中无梭织机100余台),工业平缝机近1000台,印染能力达7600万米,从事丝绸科研教学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