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纺织服企自主创新模式分解
另一方面,对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业而言,虽然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一定时间内还将在中国继续存在,但是,伴随着印度等一些国家加工制造业的日益壮大,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已经逐渐减小。
可喜的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进入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命运十字路口,很多服装企业确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中国创造”的理想。
2005年9月23日,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设计师协会和报喜鸟集团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报喜鸟2005敦煌‘天垂丽象’原创概念新闻发布会”。这一在业内具有旗帜意义的举动,再次表明了中国服装企业走“创造”之路的决心。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始终扮演的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以贴牌加工为主、代工挣微利的加工费,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到头来却没有“定价权”。让人尴尬和痛心的是,这些服装转手到了国外,贴上了国外的标签,陡然身价倍增。这个不争的事实已让很多中国服装企业从“服装大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誓言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做“服装强国”。值得肯定的是,报喜鸟的那次新闻发布会正暗合了这样的意义。只是在明确了“中国创造”的道路之际,中国服装最不可复制的力量在哪里?这当仁不让的属于“文化”。
服装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除去与生俱来的生活与功能的意义之外,最持久的生命力在于其所体现的文化。一件物品,其外观可以仿制,功用可以相似,但唯有其彰显的文化不具有可复制性。服装同样如此。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的旗袍历经时代的沧桑变化,为什么仍然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女装中的经典?原因就在于她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穿着在身,表现出东方女子内外兼修、温文尔雅的独特气质。旗袍所蕴含的这种文化韵味,显然是其他服饰所无法复制的DNA。
其实,一个服装品类的产生一定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借助文化的不可复制性和先天传播力,与某类服装进行有效的对接,将会让后者显得与众不同。然而,文化是个大的概念,如果细数与服装相关的文化,则包括服装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消费者的群体文化(如按职业性质分,有白领、蓝领之分)、流行时尚文化(如HIP-HOP音乐文化)等,这些都与服装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的服装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定位,有重点选择适合该企业的某种或某些文化。当企业所选择的“多样”文化能够有效地合而为一,其服装产品也将会因独特的DNA而在市场上稳稳立足。当整个中国服装群体焕发出持久的“文化力”的时候,“中国创造”又有什么不可能?
分解之二
品牌建设的终极意义
2006年,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明确对服装行业提出了“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自主知名品牌”的要求。自此,“品牌”作为核心词汇,屡屡被提起。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屈指可数。更为尴尬的是,一提起中国服装,便成为“廉价”的代名词。因此,我们的服装企业要走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之路,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力挽狂澜,品牌建设显然是无法回避的命题之一。杜钰洲会长曾经概括了构成品牌的四个要素:即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