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发展之路 产业升级≠不要劳动密集型企业
“苏南作为传统大型制造业基地,有一批占地多、能耗大、传统型的生产制造类企业。从苏南未来的发展路径和定位来看,现有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向以科技带动、高附加值的高精尖制造业方向转化。”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表示,苏南传统企业向苏北转移具有两重意义:增援苏北、重塑苏南。苏南腾出空间,让位给更具竞争力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同时,产业转移充分带动处于工业化前期的苏北经济发展。
产业不能“洋跃进”,事关经济的完备性和社会协调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博士在论述中国经济优势时反复强调,中国今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正视这一现实,逐步提高各行各业的技术构成。
他担心又一轮“洋跃进”的出现。他说,我们毫无疑问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当中的技术含量,但即使我们有了新的较为高级的产业,我们也仍然不能丢掉那些劳动密集型、仍有竞争力的所谓“低级产业”,因为还有几亿农民要就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竞争力的源泉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说是劳动力用得比较多的产业。
一批长期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和南北经济合作的专家们认为,苏南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势在必行。对于苏北而言,承接苏南产业大转移的进程是走向产业高端的主渠道之一,要用这个过程激发当地民众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交得起学费的课堂。可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事关江苏经济的完备性和社会协调发展。完备性不是指锅碗瓢盆面面俱到,而是我们不断延长制造业的产业链,自己掌握完整的价值链。
专家也强调,产业升级不能一步登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换用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情况比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更复杂,产业升级转换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大部分产业和地区还是要遵循从低端向高端自然进化的进程。高新产业的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需要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构筑产业发展平台,疏通产业流通渠道,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再发展,如何合理均衡地分布产业要素,是值得决策者深思的问题,不要急于求成,要建立起完善而且强劲的产业引擎,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蔡炜王世停刘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