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业:新一轮洗牌浪潮悄然袭来
产业分析
五重因素挤压鞋企生存空间
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鞋企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他们分析认为,至少有五重因素在挤压鞋企的生存空间。
油价高企导致原材料上涨
鞋企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利润空间变小,油价高企导致制鞋业原辅材料价格暴涨。
柏再骏说,从去年到现在,制鞋所需的化工产品价格出现了近20%左右的涨幅,鞋子的利润越来越少了。有些新材料,如TPU等,每吨上涨2000?5000元不等,这些材料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用替代品不仅关系产品性能、质量、档次,而且直接影响消费市场,企业不敢轻易使用替代品。
出口退税下调与加工贸易调整的挑战
东莞的制鞋业一直以来多是为国外品牌加工,承接外单成了众多鞋企主要的商贸方式,这种模式从去年起受到出口退税下调与加工贸易调整的挑战。
去年7月以后,利润本来就低的专业鞋类外贸公司,出口退税税率降低加速了它们的消亡。此外,2007年8月1日起,国家扩大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东部沿海地区从事加工贸易企业必须把保证金如实交给银行管理,东莞不少鞋企加工成本为此提升了10%左右。
低价竞争产品易被反倾销
东莞有不少小型鞋企,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使鞋类产品无论在耐磨、耐折、舒适性等各项指标上都不理想,这种低端产品已经越来越不被消费者喜爱和接受,只能靠价格战抢占市场。中国出口鞋企发展迅猛,在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市场上占据大半江山,令西方传统制鞋企业感到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比如在制鞋强国意大利,生产一双皮面皮鞋的成本是东莞制鞋成本的7倍以上。
而这种低价竞争的产品容易成为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对象。2006年10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皮鞋企业征收16.5%的反倾销税,为期两年。2007年6月,台湾也对大陆6类鞋靴产品课征43.5%的反倾销税。欧盟与台湾均在东莞重点出口地区之列,打击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有业界人士指出,从今年鞋企连续遭遇的缺工荒和欧盟反倾销事件中,暴露出这种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价格优势的经营模式所存在的不少弊端。
人民币升值鞋企不敢接单
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攀升,目前汇率已上升到6.9:1的水平,让鞋企大为头痛。由于外商通常以美元下单,而东莞鞋企无论在支付工人工资还是材料采购方面均用人民币支付。由此,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下滑,直接削减了鞋类产品的利润。厚街一位从事外单加工的鞋厂老板表示,当前,港币和台币对人民币汇率不断下调。有部分来莞下单的外商提出以港币或台币来报价,正是希望通过一些金融手段变相获取产品利润。例如,在月初以一对皮鞋100元港币(人民币接近90元)向工厂下单,如果港币贬值,两个月后收货时,100元港币可能只值80元人民币,无形中,工厂生产一对鞋子就少了几块钱的利润。
人工成本增加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少鞋企老板坦言,在制鞋业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新《劳动合同法》的打击不小。新《劳动合同法》使企业雇工成本普遍增加8%以上,一些企业感到经营前景黯淡,干脆关闭转行。柏再骏说:“如果按照规定,每月起码要支付给每名普通工人2000多元。要么转型,要么就倒闭,做低端产品的企业是没办法挨过去的,我估计厚街不少鞋厂适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