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纺织服装企业竞争策略(中)
第三节:扩张!扩张!
中国的现代服装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不足30年,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小档口零售、作坊加工、前店后坊到小市场批发,发展到今天的品牌专卖店、商场专柜、超市量贩、网络商店,服装渠道在极短的时间里取得了进步。一方面我们为这种飞速的进步而自豪,但另一方面我们有理由为过于快速催肥的市场而担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留下哪些后遗症呢?
且不说那更多的中小规模品牌,大品牌存在哪些问题呢?
在笔者看来,目前对于大品牌来说,最危险、最要紧、更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在于企业的发展和品牌的扩张。
基本上,获得了一线品牌地位的店铺数量大致都在2000家左右或者更多,这些店铺密密麻麻遍布在各个步行街、商场、商业旺角等地段。而且由于每年企业增长的目标推动,普通的开店越来越难以满足各个品牌的胃口,现在很多一线品牌已经不屑于跟你玩那些80平方米以下的店铺,要开就开几层楼高的豪华旗舰店,或者用气势压得你大气也不敢喘。而且店铺装修一定是高档次,不挂几台LED电视放广告片就不够气派,地段一定要最贵最热闹。渠道的分布也不分品牌定位,即使是定位高档的品牌,也不再只顾着一、二线城市了,要开店就渗透到你眼睛能看到的城镇,连四、五级城市也一个都不放过。很多品牌的渠道原则就是“普遍撒网,重点捉鱼,销售网络渗得深,也铺得广。”问题就在这里。
服装店不比快餐店,服装也不属于每日必购品。KFC在全国开个五、六千家店,遍布街头巷尾估计也撑不着谁,但在全国总共661个大中小城市中,一个服装品牌需要那么多店铺吗?按照市场分析的方法,假设有一个男装高档品牌,定位是为30~45岁的成功人士服务的,那么,在深圳,可能目标消费者人群有20万;在一个百万人口的省会城市估计只有2万,而在一个30万人口的四级城市,这个人群就不足5000人了。换了是女装品牌,由于女装细分得厉害,目标人群则更加细化。所以我们有时面对一条街上三四家同一品牌店铺,面对同质同品小片区域的竞争,实在难让人相信这些店铺每家都会处于盈利状态。难道服装营销真的像打渔那样,网撒得开鱼就逮得多吗?在国内服装存库惊人的今天,我们的品牌经营策略就只有开店、提高销量这条路吗?一个品牌如果实在要走量销模式,也不要忘了成本控制。如果一边走量销,一边又在搞奢华,高投入就未必有高回报了。其实服装业内的人士也十分清楚,我们很多开在最高档的商场,最繁华步行街的店铺几乎是不赢利或者赢利甚微,这些店面的形象意义大于销售意义。真正的盈利店铺一般200平方米以下,寸土寸金利用到位。100平方米如果可以做到30万元/月销售,你保证800平方米就可以做到240万元/月?店铺,并非越大越好,越高档越好,做好实利店铺,就像是埋头练降龙十八掌的郭靖,四个字:朴实、低调。
扩张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急于做大蛋糕上市融资。相信美特斯·邦威上市、周成建成为服装界首富已经让相当一批品牌急红了眼,预计不出3年,更多的品牌可能都会选择沪市、深市以及美国、香港等股市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本来,股市就是给发展良好、有前景的企业提供一种融资发展的渠道,应该说,上市是企业发展的途径。可偏偏在中国,愣是有人将途径错位成了企业经营的目标——比如,“目标,三年上市!”
正是这样的目标错位,国内有许多公司为了上市而玩起了资本运作,于是为了上市而扩张终端数量,彻底忽视了终端是否赢利。这种做法在歌舞升平的时期或许还能撑到上市,但在这个金融风暴肆疟、银行银根紧缩、不少企业倒闭的寒流侵袭阶段——今天谁还记得半年前网络上马云的“准备过冬论”、王石的“拐点论”?这些人能做到今天的成就,确实有其独到之处——靠风投与疯狂的数量规模支撑到现在的企业,一旦上市的美梦破灭,只怕要等到历史的掩埋了。而上文提到的那些经常一条街开三四家店的国内品牌,小范围的同质竞争,真的有利润存在?企业真的健康发展固然是好事,如果是一套玩规模以待上市圈钱的把戏那可就大不妙了,如不出所料,运动服装品牌市场将要迎来生死考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