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收储进行,话棉花市场的“冷”与“热”
三、收储后棉花市场表现
因为眼界局限和工作水平,从了解和观察到的市场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收储后,国内棉花市场从价格和参与群体上分化成两个市场,界限逐渐清晰。一个是1000多家大包型棉花加工企业参与的“政策棉收储市”,一个是小包型企业和小部分未交储大包棉企业苦心经营的“现货棉销售市”。“两个市场”的区别在于最终销售价格和销售对象。收储是把棉花卖给国家,328级价格12600元/吨托底;商品棉销售是把棉花销给纺织用户端,328级价格不到11000元/吨的水平。收储价格是一条静止不动的线,也就是我们以为的国家认同的价格底限,不受市场任何人左右。市场价格是运行在收储价格下方一条游动的线,随着市场变化而天天变动。在此情况下,作为一家大包型棉花企业,在通过竞卖交储,还是现货市场销售之间做什么样的选择,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两个市场”孰轻孰重,企业很现实。集中全部精力在竞卖交储棉花上,想方设法、竭尽全力把棉花交到国家的储备库中成了几乎所有大包型企业的当务之急。国家原本收储目的之一,是希望把大大超出纺织市场消费能力的棉花储存起来,通过收储带动市场价格线向收储价格线靠拢,防止棉价的大幅下跌,最终还是由棉花企业通过市场来销售棉花,而不是由国家来决定棉花市场走向。让国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有背于市场经济原则。第三轮再增储150万吨棉花的步骤,对打破“两个市场”的对峙局面,拉动现货市场销售能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存在的“两个市场”只是本年度特定阶段的特殊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将会逐步演变而消失。
决定棉花市场走向好坏的因素在纺织消费。只有纺织行业产销得到改善,需求出现恢复增长,价格的接受能力提高,棉花市场才有转暖的可能。目前,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国内纺织外销不见好转,内需拉动效果还不明显,纺织行业整体形势依然严峻。在此形势下,国内棉花供需缺口和价格转折时点何时出现,市场价格与收储价格接轨需要多少时日,很难有确定的时间表。而另一方面,150万吨收储数量如果全部成为现实,几轮收储下来,国内35—40%的棉花退出流通,新疆地区大部分高等级棉入库封存,有可能在国内现货市场形成数量和结构缺口。因此,随着收储的进行,纺织产销形势和棉花市场供需情况在不断变化,如果市场和价格出现转机,国家有可能采取措施控制收储节奏,并提前做好抛售储备、调剂供应余缺、调节市场价格的准备,这些都要根据收储进展和市场动态情况予以密切关注。
二是怎么看收储的“手”对的市场干预。本年度出台的各项收储政策,在自上而下经过了棉花市场形形色色的中间商、加工厂之后,调控的效应为什么在棉农那里打了折扣?如果按12600元/吨的价格测算,收储以后好的情况是,棉花收购价格显著回升,棉花现货市场价格稳定,棉花企业和棉农双受益;次之,则应是先保棉农收益,棉花企业有合理利润。而目前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是交储的大包棉企业有比较好的收益,农民收益相对较差。这里的问题与前面提到的“两个市场”有关。小包棉企业在收储门槛之外,这些企业收购和加工能力庞大,但它们只能按照卖出的现货市场价格随行就市组织收购,收购价格可想而知。而那些能交储棉花的大包棉企业也是按照与小包棉企业一样的收购价格从棉农手里收购棉花,再按收储价格交售给国家,这样的收益帐应该不难算了。再大胆设想一下,如果小包棉与大包棉企业都能参与收储,那市场和棉农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应该不是目前这种情况。这里不是呵责那些大包棉企业,或对收储政策有什么怀疑,虽然国家有很好的收储政策,但具体到实际收购工作中,我们却没有任何理由和办法要求走市场化经营之路的大包棉企业以高于小包型企业的价格从棉农手里收购棉花,政策在收购环节的社会责任落实不到大包棉企业身上。本年度大包棉企业既能享受到政策好处,又追求到了市场利益最大化,二者兼得。
新年度,棉花开秤价格走低,棉农一受成本费用上升之苦,二受收购中降价减收之苦,影响首当其冲,有怨气不是没有道理。在当前还不规范的棉花流通市场中,中储棉公司,角色是国家大仓库的保管员,不能直接参与到棉花收购环节,职能是按照国家确定的价格,买进棉花企业加工好的棉花,干预市场的方法简单;曾经的供销社棉花企业在改革中分化重组、职能削弱,失去贷款和购销方面的特殊政策照顾,担当起维护棉花市场稳定的主渠道力不从心;这就让改革后新生的市场力量,占据了流通主导地位,但这些企业注重更多的是经营效益。因此,就不难理解在国家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充分的情况下,要达到预期的调控的效果为什么难度依然那么大。症结就在于国家在棉花流通环节缺乏一个得力的调控载体,不能把调控之手直接指向棉农,指向棉花收购市场,造成当前“两个市场”下,反差尤其明显。
当然,规范棉花市场不是随便说说,或通过一两次收储就能解决得了的。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本年度国家有关部门之所以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坚持只收储公检的大包型棉花,也是痛下壮士断腕的决心,向行业发出信号,用政策之手推动质检体制改革,加快小包棉企业自行淘汰速度,为大包棉企业取代小包棉企业铺平道路,使质检体制改革目标能早日如期完成,以期彻底根治国内棉花流通秩序混乱的局面。长痛不如短痛,未必是件坏事,希望借助本年度的收储会为今后棉花市场的规范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