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收储进行,话棉花市场的“冷”与“热”
生意社12月18日讯 自10月21日,2008年度棉花收储工作正式启动,至今已近两个月。截至12月15日,累计成交达107.81万吨。还有10余万吨,122万吨的收储计划即告完成。上周,各财经专业媒体纷纷发布消息,确信无疑地称,国家发改委拟定的继续收储150万吨的计划已获国务院批复,价格仍坚挺在12600元/吨。如果消息确实,表明国家将2008年度棉花收储进行到底的决心已定。作为中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整体措施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此次规模空前的连续棉花收储,力度之大、密度之紧、时间之急是罕见的,侧面也反映了国内棉花市场面临的巨大压力,非如此不足以保护棉农、提振信心、稳定市场。
一、收储的目的
回答再简单不过,身处市场中心的棉农、棉花企业没有哪个认为收储是意外和多余之举。至于诸如保护棉农利益、保持国内棉花市场稳定、防止棉价大幅下跌等等支持收储的理由,部门官员和各路专家解说得已经再透彻不过,目的和意义也是相当重大。对于收储的举措,千千万万的棉农和广大棉企自然是热烈拥护的。
二、收储的效果
2008棉花年度收储启动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收储的具体操作单位和基层棉企、广大棉农都倾注了自己的努力。但到目前为止,收储效果如何,存在很大争议,分歧很多,短期能看到一些,有积极肯定的,有大力叫好的,也有批评指责的。就棉农而言,意见集中在棉花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棉花收购价格比上年度有较大幅度下降,卖棉收入抵不上成本支出;认为收储拉动收购价格作用不显著,与预期有较大差距,收益受到很大影响,严重打击积极性。棉企情况较为复杂:小包棉企业被拒之门外,想参与但没有资格,干着急没办法。大包棉企业成为唯一有资格参与收储的企业,而国内经过大包型加工设备改造的企业总数在1300家左右。此次参与申报公检的企业数量随着收储进度不断增加,迄今已超过1100家,申报公检棉花数量227.63万吨。在当前的棉花市场形势下,收储带给大包棉企业实实在在的利好。此外,还有一些中间环节的棉花商,前期参与竞卖,为其他企业做代理。可是有些中间商竟然以代理为手段牟取不正当的代理费收入,经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对参与竞卖企业的主体资格进行规范整理,如今这种行为被严格杜绝。
所有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处境各不相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是很正常的。但要区分哪些呼声是建设性和有益的,是希望收储政策和措施得到更好的执行,让更多的棉花加工企业和棉农得到政策保护。哪些则属于混水摸鱼,混淆视听,目的是搅乱市场,为一些人捞取利益开方便之门,让一些利益集团钻政策的空子,得到他们不该得到的利益。关于收储竞卖中的操作方法规程是否完全得当,能否完美体现公平和效率,客观地讲由于收储中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事前有些估计为足,但已能得到及时改进。至于已经暴露出的收储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在随后的收储工作实践中加以改进。总之,不管不同的声音怎么样,这个声音发自哪里,有一点是大家应该看到的,即收储以来,棉花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下滑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回升,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收储工作带来的不能否认的积极结果。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如此大的收储数量和如此高的收储价格一直在支撑,从棉花生产源头到棉花销售各个环节受到的影响恐怕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各方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看待特殊市场环境下的收储特殊举措,更多的可能要站在长远角度,通过今后的市场运行和调控实效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