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西北一棉 纺织3女工演绎的一厂曾经的辉煌
风轮公司细纱车间。这也是赵梦桃和赵梦桃小组曾经工作的车间 (资料照片)
“我爱这个厂子,我的父辈、我的妻子,还有我本人的青春全部挥洒在了这里,我对这个工厂有很深的感情。选择买断工龄,和风轮公司脱离关系,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西北国棉一厂一位职工说。
西北国棉一厂选择政策性破产,国家对该厂职工的补偿政策是补偿每位正式工每年2065元,这笔钱称作补偿金;合同工每年补偿1170元,称作经济补偿。
“我记不清是1995年还是1996年了,我们一年打了96个官司,没有一个赢的。进入执行程序的债务达到了4000万元。”说起那段难熬的日子,张登社一脸痛苦。
张登社现任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是陕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5年,27岁的张登社调入西北国棉一厂工作,先后任生技科工艺员、设备科机械员、清梳车间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生产部部长、生产副厂长,1995年6月任厂长,1998年1月兼任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10月调离。
辉煌一时的西北国棉一厂破产了,作为曾经在西北国棉一厂工作过17年并担任企业最高领导7年、主持过国棉一厂的两次改制的前任厂长,张登社心里五味杂陈。
说西北一棉,当然离不开这个厂辉煌的历史。“西北国棉一厂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这个国营大厂的职工素质很优秀,几十年来,大伙儿形成了一种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精神,这一点很可贵。厂子里、车间内经常开展生产竞赛、技术评比。职工们都有一种表现欲,有一种‘人来疯’的劲头,越夸越上劲。这个工厂在国内整个纺织行业、甚至整个工业战线都曾经备受瞩目,是绝对的纺织业标杆。它在陕西省纺织行业中论规模虽然只能排到第四、五位,但效益却数一数二,人均效益是绝对第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00年。”张登社说。
建化纤分厂使西北国棉一厂身陷泥潭
在张登社亲身参与和创造的西北国棉一厂历史中,国棉一厂曾经历了数道难关。
1971年,西北国棉一厂成立了化纤直属连,1972年7月正式命名为化纤车间。到了计划经济末期,陕西作为一个纺织业大省,面临着粮棉征地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陕西省政府计划建设一个化纤厂。由于西北国棉一厂本来就有个化纤车间,1989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由西北国棉一厂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以西北国棉一厂的化纤车间为基础,易地扩建一座化纤厂。
这个计划建设的化纤厂,设计规模为年产粘胶纤维2万吨,采取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土建工程按照1万吨规模设计,设备按照5000吨规模设计,投产后再筹资扩建5000吨设计能力,以达到年产1万吨粘胶纤维的能力。
张登社了解的情况是,在当时的讨论会上,西北国棉一厂时任厂长发表了比较尖锐的意见,和省上领导一心先建设工厂投入生产的想法不一致。这位厂长认为:这个化纤厂不上规模,必然亏损,这样搞下去前景不妙。但陕西省政府出了个《会议纪要》,指出这个项目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项目投产之后,如果遇到困难,省政府给予支持。
有了这个《会议纪要》的支持和保证,西北国棉一厂最终选择上马化纤分厂项目。
张登社以一任厂长的身份了解到的情况应该是可信的。不过,在职工中还流传着另一种版本,这种版本把化纤分厂的责任归结为时任厂长投资失误。
也许,这只是所处位置不同,了解情况的渠道不同,得出的判断也就不同。
而这个化纤分厂后来的命运轨迹是这样的:由于该项目从场地和公用工程布局上考虑了二期及后续工程因素,加之工程资金不到位,筹建期间建筑材料价格飞涨、利率提高,导致建设周期长、投资费用过大,直接总投资达到2.36亿元。其中除西北国棉一厂自筹的1000万元外,其余均为贷款和临时高息借款,还包括向社会发债券本息4700万元。化纤分厂试生产后,因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无力采购原材料,整个生产处于断断续续的半停顿状态。另外,二期工程一直未续建,5000吨的生产能力与经济规模相差较大,固定资产折旧负担沉重,再加上市场发生变化,产品大幅跌价,化纤分厂亏损严重,无力偿还基建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化纤项目总债务近5亿多元,先后由西北国棉一厂垫付了3.5亿元,但仍背负着2.38亿元的债务。当时,西北国棉一厂平均每个月需要为化纤分厂承担的利息达到200多万元。
辉煌背后一段艰难的“逃债岁月”
应该说,在西北国棉一厂受化纤分厂拖累身陷泥潭之后,有关部门还是给了一定程度的帮助。
1995年12月26日,由当时的陕西省省长程安东主持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化纤分厂与西北国棉一厂正式分离。会议还决定,为促使化纤分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规模效益,责成工商银行陕西分行尽快解决化纤分厂二期扩建工程所需资金和尽快解决化纤分厂所需的流动资金;化纤二期工程贷款由政府贴息,一期工程负债利息暂时不收,并决定化纤分厂未分离前所形成的债务,由分离后的化纤分厂承担。
1996年1月,化纤分厂从西北国棉一厂分离出去,成立陕西兴秦化纤厂,成为独立法人单位。
但当时的西北国棉一厂领导并没有因此感到乐观。他们在有关会议上特别指出,西北国棉一厂的干部与职工,务必要消除化纤和大厂分离大厂就走出困境的糊涂认识,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树立多盈利、过紧日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