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危机殃及大型民企 浙江面临“最坏时刻”
“豆芽菜”经济
在经历了堪称惨烈的一年后,时至今日,一系列问题亟须厘清:浙江大型民企为何频繁倒下?浙江民企一定数量的关停,是产业性调整还是全面危机前兆?浙江为何在本轮经济危机中反应最激烈?
从表面看,大型民企倒下是经济危机和宏观调控压力逐步深化的结果,但仔细观察,所有问题企业的病根几乎都与“扩张过度”和“扩张资金主要来自银行”有关。企业扩张的底气主要来自于充足的现金流。但吊诡之处在于,无论飞跃还是纵横集团,据调查,压垮其的“最后一根稻草”都是一家贷款银行突然抽贷或不续贷,随后产生连锁反应,导致资金链危机爆发。
进一步观察会发现,此轮倒下的大民企,其赖以扩张的资金大部分甚至几乎全部来自银行。银根紧缩时,企业抽贷像点燃导火索,庞大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
这一局面的出现,除了企业自身经营不善,还须反思政府在经济繁荣期形成的“大思维”。近年,“扶强做大”一直是浙江各地的政策倾斜方向,对被选中的企业关爱有加。
浙江某经济发达市一位企业家向理财一周报记者反映,有一年他被有关部门“挑中”去买地,“我觉得用不上这块地,但政府给的价格低得诱人,总价不高,就买下了,后来一直空着。最近卖掉了,套现资金反而成了"过冬棉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认为,政策性扶持一些大型民企,在土地、税收、金融、司法保护等方面一意偏袒,导致企业竞争环境恶化,大型民企对政府的依赖性增加,患上了“类国企病”。
大型民企因粗放发展而导致抗风险能力低下,就其根本症结而言,其实与中小企业接连关停的诱因并无二致,那就是长期存在的低层次产业路径依赖和产业结构调整迟缓问题的集中暴露——这也是浙江在国内独有的问题。“这就进一步放大了全国共性问题对浙江的负面影响,导致浙江经济抵御风险能力严重偏小,"过大关"过程中的整体增长性严重偏弱,加剧了当前的困窘。”浙江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认为。
卓勇良将目前的浙江经济比作“豆芽菜”:迎着光的方向迅速生长,短时间就长得很高,但根基不扎实,又细又长,大风一起东摇西摆——而浙江制造业迎着国内外低层次需求快速增长,整个规模虽然很大,但附加价值、工艺技术水平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弱。这也正是浙江在本轮经济危机中反应最为激烈的主因。
显然,浙江经济目前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速上的回调,而是在检讨过去30年粗放式增长基础上,向新发展方式转变的调整。
官方已深刻意识到这点。9月26日,浙江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该文件被认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性文件。
两个教授的“赌局”
浙大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叶航和他的同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打了个赌,赌的是经济形势何时触底反弹。
9月12日,叶航在博客上写了篇分析8月CPI涨幅回落的文章。他认为:未来两三年,经济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第二天,史晋川以网名“sjc”提出异见,“我认为最早在四季度末,迟至2009年一季度,这轮宏观经济会见底,然后缓慢回升。”理由是宏观调控措施转松,三大需求中投资仍在加速、消费缓步上升、出口趋于稳定,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美国经济增幅也超过预期。跟帖末,他同叶航开了个小玩笑——“小赌100元?”
叶航立马接招,坚持认为衰退起码延续2-3年,宏观经济见底大约要等到2010年。他还加大了赌注:除了100元,谁错要在博客里认错。史晋川自不示弱,拿出了对增长率的预测:2008年宏观经济最终会以9.5%~10.5%的增长率与5%~6%的通胀收尾。
两位教授到底谁能赚到这100元,只有等到明年一季度。事实上,关于经济形势何时见底,已是浙江各方最关注的问题。
浙江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本月中旬发布的《2009年浙江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调研报告表示,2009年浙江经济仍将面临空前严峻的发展形势。“从供给、需求、政策层面看,支撑浙江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加上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使全省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
尽管形势不明朗,但专家普遍认为,此轮危机对浙江经济和企业来说也孕育着空前机遇。“浙江的"豆芽菜"型经济虽然基础不坚实,但豆芽菜通常很有韧性。”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表示,当前浙江经济基本面健康,增速下滑是暂时现象;多数企业仍有较好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倒闭限于少数传统行业,且主要是由于过度竞争、出口下降、收缩性结构调整等因素所致,“应该坚信,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经济实力和内在素质,加之全省上下不懈努力,浙江经济一定能较好实现爬坡越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