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熟服装城创新发展纪实
其次,随着外地新兴市场的崛起,加上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服装城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布局欠合理、基础设施陈旧、交易手段落后、名牌产品比例偏低等这些短板严重制约着服装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一个旨在构筑“市场规模领先、结构布局合理、整体联合有序、配套完善、管理运行科学、竞争力强、发展空间广阔的大市场格局”的宏伟蓝图应运而生。
2003年,常熟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再造一个新商城”的目标。服装城请中国规划设计院做整体规划,几年间共投入50多亿元改造市场。目前,服装城市场总建筑面积达到280多万平方米,市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告别了昔日局促、嘈杂、砖墩水泥摊位的大棚市场状态,取而代之的是精致的商品展示厅。星级饭店和高档写字楼拔地而起,44个金融分支机构相继入驻,10个大型停车场、专业物流区,3万多平方米的外来人员居住区以及两座商城学校也开始发挥功效。
2006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继2003年后又再次来常熟服装城视察,看到服装城旧貌换新颜的沧桑巨变,高度评价服装城的发展,称赞常熟的领导班子有决心,干劲大,成效快,三年“整整换了一代”。
硬件升级了,是不是市场升级就完成了?服装城管理层敏锐地认识到,商户与自己是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必须更加重视服务理念的提升和服务体系的建设。管委会主任潘云来当时就向干部们强调说:“松气的想法和工作态度要不得,市场升级,硬件是基础,但是软件———服务,才是最核心的要素。”
服装城把亲商、安商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遗余力地创造优良的环境,对商户实施了一系列“放水养鱼”政策: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部门实现联合办公、一条龙服务,大大方便了商户;相关执法部门加大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种种努力收获了硕果,服装城成为外来经营者心目中的乐园,迅速形成了规模和人气。
服装城重新焕发了生机,2005年服装城销售额一举蹿升到260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同时,服装城一流的经商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名牌前来入驻,目前已有5000多个服装服饰品牌在服装城设有专卖店、总经销或总代理,其中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有500多个。此外,包括雪丽、柏兰斯雅等在内的50多个韩国女装品牌也入驻服装城,甚至有外埠服装市场的韩国馆整体搬迁而来。常熟服装城在品牌经营国际化的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
专营化改造创建服装流通产业集群
服装城内市场的业态定位原来不明确,各市场里间杂着男装、女装、鞋业、辅料等众多类别产品。尽管硬件环境有了质的提高,但是这种混杂的业态仍然让众多前来经商的客户不知所从,遇到诸多不便。
服装城管委会领导班子经过请教专家、多方考察后了解并认识到,“市场建设现代化、经营业态细分化、商品构成品牌化、营销手段会展化、物流服务社会化”已成当今大型实体交易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服装城要想保持领先,必须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他们研究决定,划行规市,大胆创新业态;并下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和阻碍也要坚持下去。
潘云来说:“常熟本地及周边市场虽然不算小,但是我们不能被局限于此,一定要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虑发展。我们要切的是全国甚至世界市场的大蛋糕,而不是地方的小蛋糕,这就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因此,创新是近几年来我们工作的主旋律。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发展的更大空间,才能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他们对服装城进行了重新定位和系统规划,形成男装、女装、鞋业、辅料等11个特色明显的规模专业市场,要求每个专业市场要在全行业形成影响,吸引全国商户定向入驻。
常熟是中国男装产业主要聚集地之一,拥有近5000家男装生产企业,其中70%的企业在常熟服装城开设了专卖店,这些散落分布的专卖店迫切需要一个经营环境好、服务管理优、配套设施齐全的专业化市场。2006年,服装城男装中心建成,清晰定位为男装系列专业市场,由于其兼具展示、交易、信息、设计、物流、报关、商检、进出口代理以及办公等功能,形成了一种集商贸、办公为一体的全方位专业枢纽性组合业态。2007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常熟男装中心”,站在了引导国内男装市场发展的领军地位。目前,鄂尔多斯、恒源祥、大红鹰、龙达飞、法派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已纷纷入驻。
前不久,中国商业联合会命名的“中国常熟童装中心”又落户服装城。该中心占地15.6万平方米,无论规模、设施,还是管理、服务,在华东乃至全国都首屈一指。目前已有本杰比、蓝猫、迪斯邦尼等近千个知名童装品牌进驻,亚洲五大童装品牌运营商中已有3家入驻。童装中心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注重品牌终端销售,利用健全的物流配送和网络营销体系,建立全球品牌服装信息库,扶持入驻品牌向全国代理、省级代理、专卖店等连锁经营形式发展,辐射国内外市场。现在,童装中心已有不少品牌接到了来自俄罗斯、欧美等国家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