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熟服装城创新发展纪实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提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转变。我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广阔,扩大内需是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对策之一。
生意社1月4日讯 现代流通服务业具有促进消费、引导生产、培育自主品牌、增加就业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占全国批发零售商品总额的1/3,是扩大内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因而,如何建设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现代交易市场,已成为发展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迫切课题。
中国常熟服装城,一个20多年前仅3亩多地的马路市场,今天已发展成占地3.71平方公里、拥有包括6个国字号在内的共35个专业市场、年销售额450亿元的服装现代流通产业集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专业服装市场”,在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自主品牌、帮助百姓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斐然业绩。其“裂变式”发展的奇迹,凸显了当地党委、政府对发展现代流通服务业的高度重视、前瞻规划和大力扶持,表现出了常熟服装城管理层在对现代流通服务业最新发展趋势敏锐把握基础上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他们在市场业态模式、经营管理方式上的一系列成功创新实践,为新形势下我国建设和发展现代大型交易市场提供了极有借鉴意义和先导价值的经验。
一个1985年由常熟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3亩多地的马路市场,如今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有相当国际影响力、业态先进完备、辐射带动力突出的服装流通产业集群,一个“中国品牌服饰之都”。它,就是中国常熟服装城。
常熟服装城目前占地3.71平方公里,拥有包括“中国男装中心、中国裤业中心、中国服饰尾货中心、中国辅料中心、中国童装中心、中国鞋业中心”6家国字号在内的共计35个专业市场,2.8万个商铺,8万多名经营人员,入驻知名品牌5000多个,日均客流量30万人,年交易额达450亿元,连续两届位列“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榜首……
上世纪80年代服装城创建时,潘云来还是个小伙子,如今这位已年逾不惑的服装城管委会主任谈起这里发生的巨变时,却很平静。但在他平静的叙述中,你能感觉到隐含着的激情。
潘云来说,20多年来,服装城每一次跨越发展,都离不开常熟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发展政策,贯彻省、苏州市部署,把握流通服务业发展新趋势,结合本地实际,给他们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扶持;离不开兄弟协作单位、服装及相关生产企业的支持;当然更离不开服装城人对这片热土执着、辛勤的耕耘,敢为人先的探索与创新。
软硬件齐升级向现代大型交易市场跃升
作为我国最早一批的专业服装市场,常熟服装城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几千家本地服装企业资源、符合当时需求的市场定位和诚信的经营环境,发展很快,1996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亿元,一时名震全国。但直到20世纪初,服装城的业态还是大棚市场的简单聚合,同其他服装市场没什么差别。从1996年突破100亿元,到2002年的138.4亿元,7年间交易额仅增长了不到40亿元———显然,服装城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首先是体制上的制约。当时服装城内不同市场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散,市教育局、交通局及一些私人资本都在其中占有比例,多头管理、“诸侯割据”的现象给市场整体管理及营销都带来一系列问题。2003年初,常熟市委、市政府对服装城进行了管理体制和产权结构的调整。在管理上,明确服装城由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财政上实行单独核算;产权上,通过组建服装城集团公司,将原来的28家市场进行资产整合,通过股权结构调整,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