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财政减收5000亿元 新减税举措出台无望
鉴于2009年的财政收入增速将大幅下降,收支矛盾突出,并且此次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出台了大规模的减免税费的措施,上述专家认为出台新的减税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2009年财政收入增速预计只有8%,将结束多年财政收入高于GDP增速的情况,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为10%。
本报记者获悉,其中2175亿元是因成品油税费改革而增加的消费税部分,这部分消费税将专款专用,拨给地方。所以如果刨去这笔专款,中央财政收入今年的增速将只有3.3%。
财政部科研所的一位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预计出台新的减税措施的可能性不大。而此前外界强烈呼吁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
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09年各地税收征管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的同时也不能随意出台税收减免政策。
地方财政负责人也建议不要在出台新的减税政策。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安徽省财政部门负责人建议,今年不要有集中的减免税政策了,否则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差距大,会打乱预算安排。 (第一财经日报)
越是困难越要坚持“结构性减税”(图)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1月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09年将是财政十分困难的一年,预计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同时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从2008年初步确定的财政收入来看,只比2007年增长了8%,远低于近几年连续20%以上的增幅,而且更危险的一个信号是:从2008年10月份出现了自2003年年底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1月和12月下滑的幅度更大。
根据宏观经济的一般调整周期,2009年期望很快结束周期性调整复苏的可能不大,财政增收锐减几成定局,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在2009年能否继续扩大减税范围,管理层的智慧无疑面临巨大的考量。其实,在经济处于下行轨道的时候,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将减税作为一项重要的刺激性举措而应用。减税并不一定意味着税收总额的绝对降低,而是通过减税的刺激效应,给未来提供更多的税源,这是供给学派在税收政策方面对经济学最大的贡献。
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周期而言,判断是否减税的标志不能以近几年的财政增速为依据,更不能以财政困难为依据,而应该站在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和转型的视角来决定税收公共政策的取舍。毫无疑问,中国经济面临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态势,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痼疾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对宏观经济的危害被加倍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使经济在总体上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确保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而调整的关键则在于能否通过制度的创新,在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等领域形成民主和公平的参与格局,终结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回归民生和消费。这一方面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税收杠杆的减负和结构调整功能,完成产业替代和升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结构性减税”无疑是对这种产业转型的政策回应。
因此,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与其实行全面的普惠制的减税措施,不如实行“有保有压”的结构性减税措施,通过税收结构性优惠措施,达到调整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的目的。其实,从2004年以来,中国一直在通过“结构性”的减税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比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值税改革从东北试点扩大到全国、出口退税一直在适时调整、统一内外资所得税、多次提高个税扣除标准等,只是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才明确提出了“结构性减税”的概念。正因为此,相对于国外大规模的减税计划而言,中国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无疑具有使得我们的减税措施更有针对性和长远的意义。
就2009年的减税政策而言,首先应该澄清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绝对不能把近几年20%的年增速作为衡量财政收入是否健康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讲,以前的“取之过多”,与今天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极度困难局面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呢?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速虽然减少,但不能轻言拐点的到来,因为中国经济本身就中长期而言仍然处于上升周期。在2009年财政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的情况下,进行全面减税的可能基本不大,亦不会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产生明显的效应。因此,09年的税收政策无疑将实施结构性的减税措施,给企业休养生息,帮助企业度过寒冬,同时通过税收杠杆助推中国产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