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的国际化 用中国元素诉求全球市场
由于投入的固定资产成本并不高,李宁公司很快缩小对海外市场拓展的力度以及针对海外市场推广的投入。效果很明显,在200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财报中,李宁公司来自国际市场的收入仅为1.3%,而2004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4%。
李宁公司2006年全年财报显示,2006年,国际市场的销售额仅占到了总营业额的1.1%。由此可以看出,李宁公司至此已经基本放弃海外拓展销售业务的努力,转而全力拼抢国内市场。这无疑是明智之举。
2005年,李宁公司决定“先打造国际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公司CEO张志勇认为:“这种做法与其他中国企业的低价倾销方式不同,我们希望先提升品牌的附加值。”2002年,他临危受命担任李宁公司CEO时,只有36岁。
2007年年初,张志勇明确地指出了公司对国际化不断深入的思考:“如果连本土市场都赢不了对手,到国外结局会怎么样,结果可想而知。”张志勇说,李宁公司要想真正走出去,在产品创新与品牌营销方面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财务状况一定要更好。
“中国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就是世界,本土市场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 为了完成新的品牌国际化道路,李宁公司从营销、产品研发与创新、品牌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配合,其市场效果非常明显。
从全球来看,体育用品行业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零售商品牌模式,这类的代表有Gap(美国)、迪卡侬(欧洲)等。它们的关键能力是位置控制和供应链管理。另一类是打造品牌的模式,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其关键能力是产品和品牌创新,它们通过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和产品设计来获取市场。
“李宁”牌是属于后者的模式。它从创世之初就模仿耐克的模式,是一家“轻资产”的公司,不从事生产,而主要进行品牌的运营与销售,是一家标准的品牌公司。
根据这种产业特点,李宁公司的产品推广与销售,需要附着在一定的体育项目上。李宁公司在运动方面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等群众性竞技体育项目上。从李宁公司的篮球项目国际化上就可以看出,品牌的国际化是个连贯的行为,而其中运用国际资源为最为关键。
“金”篮球的转动
“我们是一家国际化的公司,要从国际资源中寻找机会。” 张志勇意识到这一点,“李宁”牌要有所作为,必须放远目光,这个时候,火爆的NBA篮球赛进入李宁公司的视线之中,而篮球也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体育产品市场之一。
竞争早已在中国市场展开:锐步已经签下姚明,耐克也早就与中国篮球新星易建联签约,分析师认为他将成为下一个姚明。耐克利用资源优势,邀请顶级NBA球星访华。在国内,安踏签下了CBA。
此时,李宁进行了诸多国际化的做法。2005年1月。李宁公司与NBA签约成为“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在张志勇看来,NBA是一座坚固桥梁,是通往未知的篮球帝国之路。
在“NBA大桥”上,李宁很快物色到了自己的国际巨星代言人—奥尼尔。由于李宁公司在进行国际化的初期,没有太多的国际化资源积累,李宁公司便选择了奥尼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到签约最有影响力的球星。
除了奥尼尔,2005年李宁还签约了两位NBA球星,骑士队后卫达蒙·琼斯和火箭队前锋查克·海耶斯。海耶斯是姚明的队友,只要有姚明的比赛,中国观众的关注度会提高,海耶斯身上的“李宁”标志就会更多地出现在中国观众的视野里。
除了签约国际球星个人之外,李宁还需要更为积极的国际化举措。因为,李宁所关注的奥运会就要到来了,这将是国际化的另一个大机会。
最好的机会
2006年9月,“李宁”获得了一个意外胜利:身披“李宁”战袍的西班牙男篮首次杀入男篮世锦赛决赛,出人意外地战胜了欧洲冠军希腊队。西班牙国家篮球队这匹黑马成了世界冠军,顺理成章地,赞助商“李宁”也成为男篮世锦赛上最大的商业赢家。
李宁公司也成为首家赞助篮球世界冠军的中国企业。早在2004年,李宁公司与西班牙男篮签订了为期4年的合约,这家欧洲篮球队不够知名。业内估计李宁公司的赞助合约费用不会太高。李宁公司认为:“这是一笔有眼光且非常划算的买卖。”
2008年奥运会上,西班牙蓝男再次给予李宁公司极大的品牌曝光率机会,这只队伍与美国梦八队进行的男篮冠亚军决赛中,表现顽强,以微弱分差败北,夺得了奥运会第二名的佳绩。此外,在奥运会上,夺得第三名的阿根廷男篮,以及美国乒乓球队都身披李宁战袍。
赞助之外,在国内,李宁公司大打“非奥运营销”牌。自2007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止,央视体育频道所有出镜记者都穿着李宁公司提供的产品。依靠多年合作关系,李宁公司借助央视在中国范围内强大的影响力进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李宁公司也赞助了中国射击、体操、跳水、乒乓球四支奥运夺金“梦之队”。而这四只队伍也果然不负众望夺得多枚奖牌,让中国队以及他们身上的李宁牌标识在全世界电视机前“露脸”。
这些国际化的体育运动资源,让李宁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品牌曝光效果。将其品牌国际化极大地进行了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