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阴风”未歇 贸易保护“寒潮”即起
“保护主义”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已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但哪怕看不到“保护主义”,“机会主义”的存在同样也会拖住全球经济走出危机的脚步。全球经济只有在各国政府足额的经济刺激政策的驱动下才能够重现活力,而“机会主义”会让各国隐性地将责任推与对方。
我们知道,“囚徒困境”之所以成为困境,是因为参与各国“非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如果各国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公正的协调,制定出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相符的经济刺激计划,那么“囚徒困境”最终会走向“共赢”。这里的关键点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各国要压制住源于“保护主义”的诱惑。
总之,“保护主义”和“机会主义”有如鸦片烟,抽上几口的结果仅仅是允许抽烟者在幻想中感到自己“强大”或者“占了便宜”。随着“烟瘾”的加深,等待抽烟者的是“瘦骨嶙峋”的体魄,然后是死亡。面对危机,我们只有行动。如果说等待其他国家带来“免费午餐”显得过于天真了,那么在一国针对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开始行动时,不要忘记这是一场关于国际合作共度危机的行动,而非“趁火打劫”争得你死我活的“阴谋会”。
相关观点:贸易保护主义与跨越式发展
1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高达8190亿美元的美国新经济刺激方案规定,受美国政府资金支持的新经济项目,必须使用美国生产的钢铁产品。之后在美国参议院讨论的该方案把必须是美国制造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经济刺激计划项目所需各种制成品。2月11日,经过长时间激烈的讨价还价,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经济刺激方案最终文本达成一致,该方案最终将耗资7870亿美元。
更有甚者,美国国会参议院2月6日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又加入一项议案,限制接受政府金融救援资金的美国银行雇用外国员工。
从购买美国货到雇用美国人,美国在世界各国头顶升起一片又一片贸易保护主义的阴云。购美国货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伎俩,雇用美国人不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而且涉嫌就业歧视。
目前,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作为美国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出现问题后,美国的钢铁业也陷入困境。这些实体经济都是就业量较大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陷入困境,导致美国就业形势恶化。美国劳工部2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减少59.8万个,失业率上升至7.6%,为过去16年来的最高点。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先后采取了大规模注资等措施,但至今仍不见好转。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制度曾经是世界的标杆和学习榜样。美国政府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竭力向别国推行这种体制。在这种制度指导下,美国竭力向全世界倡导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汇率市场化、关税无壁垒化。同时,不断向其他国家挥舞反贸易保护主义大棒,要求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开放市场、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取消一切贸易壁垒。然而,令世界各国想不到的是,美国在金融危机面前竟然放弃了自己的信念,反而大行贸易保护主义之道,甚至在人才和雇工方面提出闭关锁国的政策。
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著名保守派思想家美国传统基金会贸易问题专家马克黑姆指出,这一条款不仅无助于增加美国国内就业,反而会使更多的美国企业因原料成本增加和其他国家的报复措施而破产,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取消贸易壁垒、汇率市场化最有利于经济发达国家和资本密集国家,如果一国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过分实行上述“几化”,最终将遭致被资本大国攫取巨额财富的风险。对于中国来说,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