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阴风”未歇 贸易保护“寒潮”即起
而我国的实践证明,市场换技术策略总体上并不成功。为了给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动力,给国民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自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路。
近年来,我国不断汲取改革开放以来自主先进制造业发展在许多方面不进反退的教训,此次金融危机则被视为推进产业升级、进而加快摆脱外部经济冲击影响的良机。但发达国家进攻性保护主义上升的趋势与我国发展自主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矛盾将趋向加剧,倾销的外国产业撞上我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和公平贸易局枪口的几率也将随之上升。
对此,我国应积极转换思维,不仅仅将自己作为被动的贸易伙伴保护措施候补受害者,而是要尽可能积极主动地为我国产业争取公平待遇。同时,分析美国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刺激计划中产业发展政策内容是否构成了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违规补贴,在未来两年适度增加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工具,为国内产业特别是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危机削弱争取话语权的阻力
在更高的层次上,国内外目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抨击都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假设,即现行国际经贸规则已经尽善尽美,对其的任何违背都是违反了“天条”,但这个隐含前提恰恰是不成立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化潮流最突出的问题是收益和负担分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分享的全球化收益太少,而承担的调整负担太多。发达国家企图用无限制的自由化为工具,剥夺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产业、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争取平等地位的权利,剥夺其保护自己免受国际游资冲击的权利。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支柱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则的本身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执行规则过程中的问题则更多。
多哈回合开幕前发布的世贸组织总干事2001年年报便提醒各成员方,尽管过去50年内的8轮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度推进了贸易自由化,但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在农业和纺织品部门尤其严重,而这些部门对发展中国家极为重要。
历史教训已经证明,国际经贸利益分配失衡潜藏着导致全球化进程全面逆转的可能性。作为拥有独立利益的大国,随着实力的增长,我国对西方主导制定实施的现行国际经贸规则的不公正性体会日益痛切。争取建立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相应再次成为我国的长期目标,而对国际经济规则的话语权力也是一个真正经济强国的标志。
当我国成为世贸组织享有全部权利的成员之后,必然要行使合法权利,力图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向更符合自己期望的方向演化。假如说在繁荣时期,现行国际经贸规则的既得利益群体在道义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那么当前的危机时期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争取更合理国际经贸规则的阻力。
我国经济调整动力将增强
我国对贸易保护主义如此敏感,尤其是对少数几个贸易伙伴的保护主义高度敏感,再次表明我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因此,我国需要有秩序地对此开展调整,相信危机也会增强国内各方调整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在动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触发世界性通货紧缩,1999年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失败后,悲观气氛一度弥漫国际经济界。然而,世贸组织各成员方能够跨越一度似乎深不可测的歧见鸿沟,发起多哈回合,显示出了摒弃以邻为壑政策、携手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意愿。在当前的危机中,假如各国能够做出足够努力,危机和暂时的贸易保护主义风潮未尝没有可能成为推动多哈回合突破僵局的契机。相关观点:从“保护主义”到“机会主义”
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却面临着一个类似于“囚徒困境”的陷阱。例如,如果A国的经济刺激政策推动本国人从B国进口商品的需求,那么A国的计划实际上刺激的是B国经济,因为解决的是B国的就业问题。
另外,经济刺激计划本身需要政府付出巨额的财政赤字作为成本。因此,各国政府会倾向于希望别国推出更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从而自己可以从他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分一杯羹来。这种寄希望于从别人碗里捞肉的行为,不妨称其为“机会主义”行为。在“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祟下,作为预防措施,各国在经济刺激计划上有两个选择:要么减少计划的刺激额度,要么加入防止被他国攫取好处的贸易保护条款。
然而,“一战”后各国“以邻为壑”造成的惨痛教训使得“抵制保护主义”的国际舆论贯穿这场危机的“行程”。美国参议院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将这一条带有明显“保护主义”色彩的条款删除了,但是刺激额度却被削减。
美国参议院最新版本的经济刺激计划额度的减少,是由于其“机会主义”思想在作怪,但作为对明目张胆的“保护主义”条款的一种替代,通过额度减少的“机会主义”方式来牟取自己国家的“私利”,会将世界经济的复苏推向茫茫的等待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