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毛织厂 七成从东莞来 (图)
父母已到附近工厂上班,村口的田野上,几个孩子在欢快地玩耍。
3
逐渐消失的
“留守儿童”
年纪大的人们也不是不想出去,许多人返乡务农只是因为牵挂着自己的孩子。“小孩教育不好,赚再多的钱也没用。”
“留守儿童”的问题曾经引起过广泛关注,家有儿女的人们外出打工,孩子如何得到有效的照顾和教育,至今还是一个大问题。不断搬迁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除了带给信宜以工业化的希望,还把孩子们的父母留在了身边。
2月28日,周六。信宜市东镇镇栗木村。吃过母亲热好的早饭后,12岁的许雨婷和村里的小朋友一道,欢快地追逐在村口的田野里。
许雨婷他们不再是“没妈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此前一直在400公里外的珠三角打工,一年里只能团聚一两次。如今,孩子们的父母返乡在附近的竹签厂上班——生产串起烤肉的竹签。每天早上,父母就叫醒他们并热好饭菜,再出门上班,晚上7时,放学不久的孩子又见到了下班的父母。一阵忙碌之后,一家人就可围着桌子,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见记者拍照时,孩子们笑嘻嘻地躲开了,这时,来了个13岁的“男子汉”——许达海。许达海是栗木小学5年级(3)班的学生,他一把抓过记者递过的纸和笔,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大名。在他的影响下,许雨婷也写下自己的名字。“去我家吃饭吧。”面对不速之客,许达海用大人的口吻邀请说。几年以前,他可能还在为何时吃晚饭而犯愁。
百信公司2005年在信宜城南成立的时候,总是为招工所困扰:机器比人多。纳闷了许久,管理者们想通了:农民们不来应聘,就是因为路远,他们把家庭看得更重。为此,百信把车间设到了镇里的农村,开设了4家分厂。
1983年到1991年,百信的员工周夜珍曾在东莞常平新围毛织厂打工8年,因为生孩子回到了老家。1995年,周夜珍又在外出不到一年时,不得不再度返回家乡。现在她不用再担心孩子的问题。骑摩托车从平塘镇沙子村出发到工厂,只有5分钟路程。她不再想出去外面打工,她说:“小孩教育不好,赚再多的钱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