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毛织厂 七成从东莞来 (图)
http://www.texnet.com.cn 2009-03-02 08:41:46 来源:广州日报 收藏
28岁的女工邱秀传在信宜市百信织造有限公司的机器前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儿子,一个年仅3岁的小男孩。 |
开篇语
生意社3月2日讯 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本来不堪成本上升困扰的时候又叠加了订单大幅下滑的难题,生存更加举步维艰。许多东莞企业正在考虑响应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搬迁到土地、劳动力、环保和能源成本更加低廉的广东东西两翼。
是不是只要舍得支付搬迁成本,就能万事大吉?已经搬迁的企业在他乡过得怎么样?需要有实际的范例来现身说法。茂名,就是一个范例。
477公里!6个小时的车程后,记者来到了东莞产业转移聚集地——茂名。
以2005年为切点,2005年前,茂名市信宜的企业不足50家。2005年后,特别是在2007年,进驻信宜的企业,达到了巅峰状态,最高时,一天进驻几家。
如今,进驻信宜的企业达650多家,其中600多家是毛纺织企业,而这些企业中,有七成以上是从东莞搬过来的。
这些外迁的企业,早年曾根植和成长于东莞,为草创时的东莞,带来了产业配套的便利,为来自全国八方的求职者,提供了岗位。
转移了,“你在他乡还好吗?”连日来,记者赶赴茂名信宜、高州等地,深入企业、员工以及政府官员,试图还原东莞企业转移带来的变化和尚存急需破解的隐忧。
2月27日下午4时多,28岁的女工邱秀传在信宜市百信织造有限公司的机器前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儿子,一个年仅3岁的小男孩。孩子很乖,一动不动地看着妈妈工作,工厂的蔡荣茂经理说了,带孩子来上班可以,但是不能让他到处跑。
车间外的工厂大院里,成群的四五岁小孩在戏耍,这在信宜市的企业里是司空见惯的景象。信宜的600多家毛纺织企业里,有7成左右是从东莞转移过来的,与在东莞不同的是企业正在习惯着另外一种员工生态——这里的工人年龄都比较大,工作的同时还在家里务农,有的还要带孩子。
来自东莞的产业转移,让这个山区县级市看到了工业化的光亮。不过到目前为止,政府直接从毛纺织产业中得到的税收还不多,许多企业也还没开始盈利,产业转移带来的最大好处,首先落到了普通百姓头上。
1
从东莞打工回来
不打算再出去了
“如果在家里可以找到工资为1500元以上的工作就不出去了,在东莞虽然有两三千元,减去生活成本,其实也差不多了。”
邱秀传走出车间接受采访时显得很局促,不时回头望向车间内,似乎总想转身回到岗位上去。得知记者来自东莞,她才稍稍缓解了紧张情绪。
“我以前也在东莞打了好几年的工,先后进过黄江、大朗的几间工厂,做的也是毛织行业”,邱秀传说,“在东莞也挺好,那里的收入还是高一点,人都年轻,可以经常一起出去玩,感觉以前更开心,没有这么大的压力。”
2006年孩子要出生了,她就从东莞回来,为了带孩子,之后她再没有去过东莞,她也以为从此自己就告别了打工生活,重新变成一个纯粹的农民。没想到的是,工作机会很快送到了家门口,2006年正是东莞的毛纺织企业大量向信宜转移的黄金年。很快她就进入了百信公司,孩子稍大一点之后,经常跟着她上下班。
2月27日上午,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园内的华辉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举行了开业庆典,华辉原本也是一家东莞企业,去年下半年搬迁到了信宜。
华辉的招聘广告贴在产业园门口的显眼位置,25岁的小伙子梁贵骑着摩托车过来,认真地阅读着上面的信息。
他是附近镇隆镇十里村人,之前一直在东莞桥头厚宏制衣厂工作。去年10月,金融危机袭来,制衣厂因订单减少而裁员一半。梁贵恰在其中,拿了4个月的工资补偿回到了老家。
“如果在家里可以找到工资为1500元以上的工作就不出去了,在东莞虽然有两三千元,减去生活成本,其实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