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钰洲:纺织春季大联展带给世界信心和希望
生意社3月25日讯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就有关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建言献策。“消费”、“信心”、“增长”、“调整”、“支柱”、“民生”、“就业”等名词,成了纺织业界代表委员说得最多的词汇。世界也在瞩目中国,在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中国提出“保8”的增长目标让世界看到了走出危机的希望。随着两会的结束,世界纺织业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世人期待着在北京举行的全球最大规模的纺织服装行业展会能带给世界信心和希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鼓舞,整个纺织业都感到无比振奋,也积极拥护。这些措施对我国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纺织业举行春季市场大行动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的具体行动,我们有信心打好行业振兴的首场战役。”
打好首场战役信心十足
--“中国纺织业举行春季市场大行动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的具体行动,我们有信心打好行业振兴的首场战役。”
杜钰洲充满信心是有充足理由的。去年11月国务院出台轻纺“国六条”后,今年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旨在缓解纺织工业当前的困难,引导、助推纺织产业的调整和升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抓住国家出台调整振兴产业政策的机遇,积极帮助企业以创新为推动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从去年4季度以来,国家政策已经开始对行业的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联合调查的最新数据表明,2008年底,对今年行业经济运行状况表示“乐观”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3.6%;而到今年2月份,这一比例已经变为7.3%;认为“平稳”的企业数去年底占32.4%,今年2月提升到33.6%;认为“不乐观”的企业比例去年底是64%,到2月底这一数字下降到59.1%。认为未来良好或者能挺得住的企业比例在提高,而不看好的比例在下降。“看问题要看趋势,这个趋势很说明问题。”杜钰洲所说的“趋势”就是行业信心在增强––尽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有悲观情绪,但随着政策的逐渐落实,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乐观”阵营。
进入2009年,宏观经济出现一些好转迹象,比如信贷规模扩张、PMI回升,这也为纺织企业经营者的乐观判断提供了支撑。
在行业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形势下,北京三大展会能吸引众多中外企业参展本身就表明了行业的信心。据展会组委会透露,于3月26~29日率先拉开帷幕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09)汇聚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个品牌服装竞相亮相。于3月29~31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展出规模达到48000平方米,更是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1家展商齐聚亮相。于3月30日~4月1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纱线(春夏)展览会创造了86家企业参展的新纪录,参展企业比上届翻了一番。
国家重新定位最鼓舞人心
--“从国家定位看,纺织业从高风险行业变成支柱产业后,各部门对纺织业的态度会发生转机。有了政策的支持,再加上行业多年积累的技术、品牌、管理和人员素质的优势,中国纺织业一定会率先走出危机。”
信心还来自于国家对纺织业的明确定位。“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这个定位在杜钰洲看来是“最鼓舞人心的内容”。他解释说,一段时期以来,国家把“双防”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出台了多项减顺差、抑制出口的调控政策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纺织业作为全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者被列入了限制类产业,从2001年开始,出口退税率从最高的17%调整到11%。一时间,“夕阳产业”、“危险产业”等说法成了纺织业的代名词。这也引起了经济职能部门的误解,银行内部也把纺织企业列入了限制贷款的“黑名单”。如果说出口退税降低只是影响了部分出口企业,资金问题却是全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直接影响了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先进产能的提升。而多年来纺织工业依靠科技和品牌的力量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进步,这些进步包括原材料科技含量增加和工艺技术提高,包括新型装备和信息化等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果。实际上,纺织业不仅是民生产业,也为重工业、装备业、化工业、石油工业,以及新兴科技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