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行业“潜规则”:外贸工厂转投国内零售商
上海风格服饰的副总经理孟大治告诉记者,外贸工厂非常注重资金的流动性。通常接一个外贸订单,15—30天便能回款,而在国内,这种收款周期则至少长达几个月。因此,外贸企业经营国内市场的资金压力远远高于外贸订单。
“真要去打官司讨债,法院一审就是一两年,哪里拖得起?”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理事、尚景服装有限公司总裁邓晓玲这样告诉记者。
环球资源的COO裴克为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国内的分销系统仍有一定差距,这导致了很多的额外成本。
例如,美国最大的3000家大进口商垄断着美国市场66%的采购。对于中国的外贸出口商来说,只需要瞄准这些最大的买家做生意就可以了;而在中国国内,则要面对分散得多的零售商。
零售“潜规则”
外贸与零售之间的互不往来,根源于国内零售行业诸多的潜规则,这让有心内销的外贸企业也会望而却步。
“我们的采购人员,每天都在办公室坐着。”广州一家中型连锁零售企业的总经理张谨(化名)一脸困惑:面对广东如此丰富的外贸工厂,自己的采购人员却从不主动出击,只等着中间商上门来洽谈进货。
同样令张谨无奈的是,他手下的采购人员很少琢磨店里的货物是否好卖,因为即使销售业绩一塌糊涂,超市也能毫发无损地将这些货物退还回去,没有任何损失。
业内众所周知的潜规则之一是,几乎所有的超市都会向供货商收取“合作费”——依据超市的规模大小来确定合作费的多少,超市规模越大,收取的合作费便越多。此外,业内大多数超市都要求先进货后付款,收款周期长达数月之久。如果产品滞销,供货商还必须接受无条件退货。
这种潜规则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便是,超市的采购办公室里常常挤满了上门推销商品的销售人员。中小型工厂生产的日用品要想销往超市,往往需要经过数级代理经销商。
与此同时,超市的采购价格居高不下,导致行业普遍毛利率较低。
张谨刚刚从杭州的一个零售业论坛参会归来,在论坛上,众多零售企业的老总们一致反思,如何降低高企不下的采购价格,其中,被提到最多的便是零售业的潜规则。
许多老总暗自发誓,要趁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将采购人员赶出办公室去,让他们直接到工厂去采购,以降低采购成本。
“机会来了”
零售业受困于“潜规则”之际,外贸行业却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董事长王填看来,这些变化预示着本土零售商的“机会来了”:
根据环球资源COO裴克为对外贸行业的观察,金融危机开始之后,国外买家的进货条件比原来苛刻了许多。例如,要求付款周期延长,让供货商承担更多的风险,并且缩小了订单的规模。
但国内零售商却可以改变“潜规则”,向外贸企业敞开怀抱。
“对这些外贸厂家,可以按国际贸易方式采购,由我们来承担风险。”这位熟悉本地零售市场的王填对记者表示。
“不只有价格优势,这里还有内贸市场看不到的好东西。”东莞之行,王填找到了服装、箱包、鞋子的很多新款式。
侯翠英的想法,与王填不谋而合。3个月前,家家悦“进货500多万,全部现金交易,现在几乎都卖光了。”
这些“称霸一方”的连锁零售企业,并非志在“抄底”几单外贸尾货。在“南下采购”合作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才是此次“外贸抄底”的精髓所在。
侯翠英刚向一家外贸厂家下了订单,后者生产一种内贸市场没有的水鞋,用PVC材料制作,非常漂亮。侯翠英选定产品款式、型号和数量,先支付20%-30%的订金,再以全额现金支付的方式,向外贸厂家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