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行业“潜规则”:外贸工厂转投国内零售商
生意社4月1日讯 当有人拿便宜又好用的商品挑逗你时,你多半会按捺不住自己的购买欲望。
中国的零售商同样如此,在面对外贸企业的挑逗时,他们也会心旌荡漾。就在半年以前,两者还互不理睬。
一群内陆连锁超市的老板们组团到东莞考察,他们站在一个货物堆积如山的外贸工厂仓库门前,十分光火:
“看看这些商品,才知道我们超市里卖的那些都是垃圾。”一位连锁超市的老板拿起一只做工精良的文具盒,大声叫喊。他大惑不解的是,自己有200多家专业的中间商负责供货,但收到的货品价格奇高,质量却十分一般——比起他手头拿着的这只文具盒相差甚远。
此时,正是金融危机四处蔓延的2009年初,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1至2月我国外贸出口总值1553.3亿美元,同比下降21.1%。整个中国沿海的外贸仓库里,都堆满了滞销的各类出口商品——从芭比娃娃到针织毛衫,应有尽有。
侯翠英一口气采购了500多万元的外贸商品——她是山东家家悦连锁超市的采购总监。一种质地良好的牛仔裤,如果通过中间商采购,进货价格高达50-70元一条;但她从外贸企业以20元出头批了两万条牛仔裤回去,定价49.9元摆放在家家悦150多家门店里,很快被抢购一空。
“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些外贸商品!”想到500万元货品所剩无几、这三个月战果丰厚,侯翠英对记者由衷地感慨。
这似乎要感谢金融危机的到来。在过去很多年,这些最优秀的中国外贸工厂,曾对本土零售企业紧锁大门,即使是一些中国规模最大的零售企业老总,也难有机会走进外贸工厂的仓库。
现如今,尝到甜头的本土零售商们开始反思:如果不乘着金融危机变革业内积弊已久的“潜规则”,一旦外需恢复,那些质优价廉的外贸商品很可能再次与他们失之交臂。
互不往来
外贸企业曾经“一心向外”,对内资零售商毫无兴趣。
让侯翠英印象深刻的是,她曾辗转华交会(“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各大展会,外贸厂商一听说她是国内零售企业,连份宣传材料都不愿给。
另一个连锁业老总也有类似的记忆:4年前他去参加广交会,因内资零售商身份被拒之门外,他试图偷溜进去时被保安发现,差点打了起来。
按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董事长王填的总结,“(与外贸厂商联系)是四处出击一头热,吃了一堆闭门羹”。这让习惯了供货商上门兜售的超市老总们,颇为尴尬。
即使在金融危机到来的今日,“转内销”也是外贸工厂的下乘之选。
许多外贸商提起国内零售业,第一个反应都是“没有止境的货款拖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