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英:解析影响棉纺行业发展的政策动因
牺牲工业竞争力
并未真正保护农民利益
无论高征低扣还是滑准税,出发点都是保护棉农利益。然而据统计,2008年农民手中的籽棉价格为4.6元/公斤,比2007年的6.2元/公斤不增反降。
“负担转嫁给工业也得咬着牙进口,好处落在了棉花加工厂和流通领域,根本惠及不到棉农。”徐文英简单算了一笔账:从上年9月棉花上市到次年4月,农民手里的棉花都陆续卖给棉花加工厂,加工成皮棉后再转卖给企业。棉花从农民手中卖出的价格也就是2.2元~2.4元/斤,不会因为交了滑准税而增多。
从2007年开始,国际棉价上扬,而相应的减税政策却没有到位。国际市场棉纱统一定价,不会针对国内的高棉价而有所松动,因此造成我们的棉纱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内企业甚至反过来购买进口纱,因为有些地区的棉纱价格比国内棉花价格还要低。
针对有些舆论指责一旦进口棉花价格放开,企业就不买国产棉花了,徐文英认为这更是杞人忧天,“进口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配额是按照缺口发放的,想多买也没有配额。”
按照滑准税规则,除89万吨配额以内棉花进口实行1%的低关税,超出部分企业要多交5%~40%的高关税,进口价格越低,所交关税越多,从而使成本大大上升。数据显示,棉花进口逐年递增的趋势相当明显,2002年18万吨,2003年87万吨,2004年191万吨,2005年257万吨,2006年364万吨。尽管2007年和2008年因为国内棉花增产,进口分别跌至246万吨和211万吨,但仍然与WTO谈判数字相去甚远。
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企业都不买农民的棉花,农民收入更得不到保障。目前纺织行业已有13万人下岗,农民工返乡安置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滑准税”制定的背景是国际棉价高于国内棉价。但从2007年开始,国际棉价上扬,而相应的减税政策却没有到位。国际市场棉纱统一定价,不会针对国内的高棉价而有所松动,因此造成我们的棉纱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内企业甚至反过来购买进口纱,因为有些地区的棉纱价格比国内棉花价格还要低。2008年9~12月,巴基斯坦、印度的20支纱平均价格比国内同类产品分别便宜了4310元和3682元。
“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企业都不买农民的棉花,农民收入更得不到保障。目前纺织行业已有13万人下岗,农民工返乡安置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对于国家收储272万吨棉花的应急政策,徐文英认为,这虽然也是为了保护棉农种棉的积极性,但效果不得而知,“依照美国的经验,棉花售价低于64美分,国家就直接拿钱补贴农民。否则,既牺牲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工业竞争力,又未能实现保护农民利益的初衷,这是任何一方都不愿看到的。”
一面呼吁政策,一面自救突围。棉纺行业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和结构优化型转变的过程中,也在对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省份进行研究,以此作为新一轮增长的基点。河南地处中原产棉区,无论原料价格、运输距离还是用工成本都比内陆更有优势,由于当地农发行对棉纺企业贷款比较支持,因而投资环境也优于沿海,2008年纱产量增长了31.2%,比国内平均增长3.9%高出一大截。
“与之类似的还有湖南。天然区位优势造就的自发增长,适度引导也有望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本营。”再留恋过去的好日子,徐文英也深知两条腿走路的现实意义,“保存竞争力当前,该争取的一定不能放弃,该放弃的同样不能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