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蚕桑业的路在何方?
蚕桑业走向衰落
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随之不断出现。受国际丝绸产品价格及外省生产规模扩大的影响,桐乡蚕桑产业的红火态势到2007年秋季随着茧价的下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2008年全市春蚕发种量降到了自1992年以来的新低,统一发种量仅130670张,夏秋蚕期没有促使生产复苏的有利因素,蚕种饲养量继续呈现大幅下滑,夏种发种量15328张,比上年同期减少50.2%,三秋合同订量105178张,比上年同期减少28.6%。在市蚕业管理站,记者看到这样一组对比数字:每担鲜上茧平均收购价,2006年,春蚕茧1245元,夏蚕茧1050元,秋蚕茧茧价分别为早秋1245元、中秋1550元、晚秋1350元。而到了2008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春蚕茧茧价为930元,夏蚕茧茧价为400元;秋蚕茧茧价分别为早秋350元、中秋420元、晚秋500元左右。
茧丝行情的不稳定直接影响蚕农生产的积极性。在2007年茧价持续低迷情况下,蚕农期望2008年春茧价格趋稳,但由于种种因素,我市春茧价格同比2007年又降9%,使蚕桑产业雪上加霜;夏蚕、早秋茧价格每担仅400元左右,生产风险增加,经营效益甚微。从2006年中秋蚕茧价格每担1550多元,到2008年春蚕每担900元左右,下降43.8%,严重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给蚕桑生产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市场行情成了蚕桑生产的“晴雨表”:当行情上涨,刺激生产,蚕种饲养量增加,以致出现供大于求现象;一旦行情下滑,则蚕农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了一探究竟,记者选择蚕桑业较为发达的凤鸣街道进行深入采访。
凤鸣街道有农户1.1万户,90%从事蚕桑业。有统计显示,2008年凤鸣街道蚕种饲养(按全年5期计算)53439张,总茧款收入达2981.6万元。
“今年春蚕合同订量1.28万张,即使加上补订量,也远远低于去年实际2.25万张的春蚕饲养量。”凤鸣街道农经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林甫向记者介绍。以该街道2008年中秋蚕茧为例,2008年每担平均茧价430.46元,饲养量为1.32万张,总产茧量4646.16公斤,总茧款收入近400万元,其蚕种饲养量、总茧款分别比2007年减少了31.9%和55.8%。
茧价下跌,蚕农养蚕积极性受挫,桑苗市场也呈现一派低迷景象。2006年小桑苗平均售价每株0.5元,创历史最高。2008年底至2009年初,即使每株价格跌至0.03元,也依然不走俏。中群村养蚕大户顾建根今年订了5张春蚕,而早几年,他一订就是10张。“行情不好,赚不了钱。”顾建根现在在外接木匠活,妻子在企业打工,养蚕的重任就落到了父母身上。
建胜村69岁的金翠娥3年前就放弃养蚕。“以前家里至少养5张蚕,现在年纪大了,家里经济条件好了,就不愿操这个心了。”记者走访了几户养蚕户,目前从事蚕桑业的大多是五六十岁年纪的劳动力。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的农村劳动力纷纷洗脚上岸,拿着稳定的务工工资。中群村70%的劳动力流入非农产业。
随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大幅提高,蚕桑收入比例下降,造成桑园弃管、弃养农户增多,养蚕农户数锐减。据年报统计,我市有桑园面积16万亩,但到2005年底,经初步调查投产桑园面积仅12万亩至13万亩。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全市有养蚕农户12万多户,到去年养蚕农户数为7.9万户,比鼎盛时期减少4万多户,减34%左右,且参与蚕业生产的普遍是老年劳动力。
2008年全市蚕茧产值减少35.1%,在凤鸣、崇福等地茧农们囤积了大量自烘茧,没有实现现金收入,而蚕茧主产区往往又是桑苗集中地,无人问津的桑苗基本只能销毁。
谁动了蚕茧质量
在采访中,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话题:桐乡蚕茧质量堪忧。这几年,我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本地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实施“东桑西移”,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种桑养蚕优质基地,构筑技术服务网络,取得了可喜成效。怎么会有蚕茧质量差一说?
据了解,我市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的农业产业结构分布,粮、桑作物混栽,形成了稻田围桑园、桑园围稻田的作物格局。因稻田与桑园的防病治虫交叉进行,相互污染,如遇异常高温气候条件、稻田防治病虫害次数多、用药量大和两高农药使用多及农药质量不够标准,再加上废气污染等,存在发生家蚕大面积中毒的危胁。同时近年来,工业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影响也较大,产业风险难以排除。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蚕茧收购体制、蚕农质量意识等原因,造成目前蚕农、蚕茧收购单位、蚕茧使用单位叫苦连连的状况。目前的鲜茧收购办法,严重挫伤了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的积极性。蚕茧收购中的“眼看手摸、嘴喊价”的做法,使卖优质茧的得不到优质价,导致蚕农卖潮茧、卖毛脚茧等,影响了蚕茧的质量。广大蚕农普遍表示不满,并对收购中的秩序混乱、缺斤少两、扣水分、除黄斑,压级压价等现象十分反感。
举个简单例子,去年春蚕茧每担收烘价为930元,毛脚茧也有900元,优劣茧价差别不大。前几年,蚕桑技术干部在蚕农中推广方格蔟养蚕法,但在实际收茧时,方格蔟茧与柴龙茧(即普通茧)价格相差仅10元、20元,蚕农嫌前者麻烦,积极性不高。加上茧贩存在、蚕农自收自烘现象泛滥,严重扰乱蚕茧市场秩序,茧站无法与茧贩子抗衡。蚕茧的应有价值难以体现,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蚕农不愿在蚕茧质量上花费心思,以致蚕茧的产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缫丝企业对蚕茧质量尤其敏感。一位丝厂技术干部向记者透露:毛脚茧多,导致吨丝原料成本上涨,收购价格不稳,这是丝厂不愿收购本地茧的一大原因,企业宁愿舍近求远,到广西、云南一带采购。据了解,外地茧毛折270公斤,本地茧毛折达360公斤。上茧率下降明显,桐乡茧与几年前相比,下降了10%。值得一提的是,桐乡茧内在质量好,可缫出高品位白厂丝,但从去年开始,这一优势也不明显。
桐乡市雪松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雪林直言,目前的蚕茧收购体制拉高了本地茧子价格,从根本上削弱了本地茧与外地茧的竞争力。从2004年开始,雪松公司便选择到广西、浙南一带采购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