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服业:进入“纵向切割”时代
“横向切割”,曾笑傲运动产业
运动行业的“第一春”
NIKE和adidas 以他们一贯高效的执行力,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占据中国体育运动市场的高端,将名字深深地印在中国消费者心上,与李宁、晋江系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而2008年的奥运前夕,这一轮的竞争更加白热化,REEBOK、PUMA、CONVERSE、UMBRO、KAPPA等品牌继续猛烈入侵,国内的众多运动品牌也铆足劲狠拓其发展道路。从早期李宁的一枝独秀,到国际、国内品牌同台竞技,再到各强势品牌旗舰店的普及,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慢慢成熟了起来,越发注重运动衣着方面的消费。这样也使得运动品牌更加地集中起来,以“超市型集约化形态”出现在同一商圈、同一街区、同一商场的同一层楼,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国际品牌、李宁、晋江系的“横向切割术”
从以往的竞争来看,运动品牌显然是采用“横向切割术”在中国市场“三足鼎立”。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横向切割”我们应看作最基础的消费群之争,也就是说,2008年前的行业竞争,基本上将中国运动装市场横向分割为“高、中、低”三块市场。自从在2004年左右各品牌的定位基本成型后,无论NIKE如何垄断高端资源,或是李宁如何主攻国内行业第一的席位,或是安踏如何主打爱国情怀,销量都可以迅速增长,但其定位依然各自为政——想让NIKE的消费群购买安踏是挺难“屈就”的,而想让安踏消费群购买李宁和NIKE则受限于消费能力。
如同倍受关注的汽车产业:提到宝马、奔驰,立马会想到高端;提到大众,随即想到中端;说起夏利,立刻会想到经济实惠。“横向切割”确立的“三足鼎立”是行业成熟和蓬勃发展的标志,也是最基本的分类方式。
此格局的形成对于发展中的弱势品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2008年后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强势品牌定位一旦根深蒂固,当然牢不可破,逆流而上只会更为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