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集团解决红豆杉种苗严重短缺的国际性难题
生意社6月3日讯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异军突起到90年代在整顿中提升,再到目前的优化升级,乡镇企业为中国工业创造近一半的产值,解决了1亿多农民就业,为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从乡镇企业一路走来的红豆集团,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透过红豆集团的发展史,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农村、对于乡镇民营企业的推动作用。
“红豆集团不仅要通过自主创新把紫杉醇针剂的价格降下来,造福广大癌症患者,还要充分发挥红豆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让更多的红豆杉盆景给大众带去健康和幸福。”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在集团高新技术项目———红豆杉首次大规模走进中南海的说明会上如是说。
周耀庭这位统领2万多名员工、100多家企业的民营集团当家人,30年前却是整天忙碌在苏南田野上的“泥腿子”。是改革开放给了他创业的机会,也是他勇于开放创新使企业由小到大,不断壮大,成为年销售达到181亿元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
异军突起———从“小祠堂”到“红豆城”
1983年6月,无锡市港下镇荡上村村支书周耀庭临危受命,到濒临倒闭的港下针织厂任厂书记。此时的针织厂,8台已处于半停产状态的老掉牙的棉纺车,几十名无所事事且好几个月没拿到工资的工人和仓库里堆满了库存的棉毛衫、棉毛裤。已步入不或之年的周耀庭,决定放手闯一闯。
面对积压在库的棉毛衫、面对企业缺少资金的困境,周耀庭一边带领工人打开销路,处理库存,回笼资金,一边向银行贷款,购买棉纱,努力使生产运转起来。他以自家房产做抵押,到银行借了6500元,买回了1吨棉纱。几经周折,由于厂里的工人技术缺乏,周耀庭凭着自己的执着与真诚,首先把退休在家的原中华第一棉纺厂宋和根厂长请出了山,并通过宋和根的介绍,先后有13位退休老师傅来到了厂里给工人们做技术培训。很快工人们掌握了缝纫技术,流水线的工艺流程也顺畅了,合格产品也出厂了,上市后很紧俏。1983年底,周耀庭不仅基本清理了库存,全厂还实现销售60万元,周耀庭实现了当年上任当年就扭亏为赢的奇迹。
近30个春秋过去了,当年的祠堂小厂已经成为拥有10个子公司,其中一家是上市公司、一个是海外工业园区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其矗立在港下镇的红豆工业城堪称中国民营企业创办的最大工业园之一。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红豆创下无数个“率先”,在无形资产上,红豆集团获得了诸多殊荣,2006年、2007年,红豆品牌先后获得中国服装业最高殊荣———中国服装品牌“价值大奖”和“成就大奖”。
打破平衡———从“大锅饭”到“两条腿”
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于2000年11月考察红豆集团时,曾这样评价红豆的改革:“你们算是把国有企业的病看透了”,做到了“怎么有利于企业发展搞活就怎么搞”。
经过极左时代和大锅饭时代的周耀庭,眼见了不少国企由盛到衰的变化,深知大锅饭的弊病。所以他上任之初,就不沿袭国企规矩,琢磨出一套能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