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羊绒衫大王:订单就这样如雪片般飞来
没有资金,从为别人代工挣加工费做起;没有渠道,从降价走个性化渠道建设做起;没有规模,从延长产业链,在上下游产业的行情涨跌中要效益……从开设家庭作坊,到销售额达千万元的服装企业老板,从最普通的打工者,到羊绒产业销售模式的探路人,张德英一路走来,只用了短短6年的时间。
让人想不到的是,张德英最初的创业理由只是“卖保险任务太重,又顾不上老公孩子,就想搞个手工作坊,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
两个月前,“重庆羊毛衫大王”张德英登上飞机,前往被称为“羊绒之都”的河北省清河县。
全世界有90%的羊绒加工制品来自中国,清河县是中国最大的羊绒集散地,占据了全国羊绒产量的半壁河山,天山、雪莲、鹿王、鄂尔多斯等众多一线企业云集于此。然而近年来,清河的羊绒产业遭受国际市场波动行情的重创,大约2/3的企业出现亏损,1/3的企业在艰难支撑,全行业平均利润下滑到6%~8%。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德英,这匹来自重庆的羊绒衫加工行业黑马,能够在此占稳脚跟、用她的商业模式征服清河吗?”
借鸡生蛋的代加工
9年前,在保险公司打拼多年的张德英突然厌倦了这一行,决心“金盆洗手”,告别保险行业。在此之前,心眼活泛的她观察到商场里的羊绒衫卖得很火,价格也高得离谱,就一咬牙,拿出2100元存款买了台针织机,在家里开起了羊绒衫生产作坊。羊绒素有“软黄金”之称。羊绒服饰则属于高档消费品。刚入行的张德英当时尚不了解,国际国内羊绒服饰市场波动很大———逮住机会者,能一夜暴富赚得盆满钵满;但遇到市场低谷,撤退不及者也可能一夜间输得片瓦不存!
张德英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资金问题。有了针织机,还需要流动资金购买羊绒。在保险公司蹬打几年,仅仅靠着卖保险的一点提成,她根本就没有落下多少积蓄。就算把银行里的全部存款都拿出来买羊绒原料,也织不出几件羊绒衫来。无奈,她只能把借鸡生蛋作为生存策略。她在本市找到一些订单较多的羊绒衫生产加工,替人代工。每天,她用别人提供的羊绒线,按照别人要求的加工式样,在家织成羊绒衫,挣点加工费。由于不需占用自有流动资金,她觉得这样日子很滋润。细水长流,她慢慢地扩大规模,不久又买了两台机子,雇了几个工人一起接活。机子越买越多,工人越雇越多,场地规模随之扩大,张德英也从家庭作
坊的“老板娘兼工人”,变成了一个来料加工生产联合体的包工头。
可惜好景不长。3年后,国际市场的急剧行情变化,拖累了承接客户订单的上游企业,有一笔业务,张德英原本可到手的10万元加工费,一次就被扣掉了4万元。那一年,张德英除去人员工资开销,以及作为固定资产添置的几十台针织机外,几乎没挣到什么钱。
天外有天的小门市
沮丧之后,张德英醒悟到,与其替别人做嫁衣、零敲碎打地挣一点看人眼色的代工费,还不如自己承接订单,开拓市场。
但她也清楚,要做这一行,成本很高。除了原材料进货要占用大量自有资金以外,作为奢侈品的羊绒衫,只走高档卖场。即便是那些大厂家,靠着已有的品牌知名度,要进高档卖场开设专柜,同样须交纳高昂的入场费。而这时的张德英根本没有如此资金实力,更别说品牌影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