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三年调整振兴重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纺织工业实现做大做强,装备国产化是基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纤维关键装备,以及高水平的无梭织机、针织机、产业用纺织品制造装备、高性能经编织机等纺织机械仍需要进口。因此,新型纺织机械装备自主化,应是推动我国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基础,这也是3年调整振兴期间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之一。
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以加快传统纺纱织造及染整、化纤行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传统纺纱织造行业是上游纤维初加工产业中最主要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占全行业的65%,这些行业的技术升级也关系到纺织工业整体产品水平的提高;印染后整理是纺织产业急需升级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面临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化纤行业则存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差别化水平偏低、高技术产品产量少等问题。目前,这些行业整体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促进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应用,淘汰和改造落后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产品档次和清洁生产水平。在当前纺织行业面临较大发展困境和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对于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纺织产业平稳发展和产业竞争力,加快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东西部产业发展需要不同定位
记者:目前,纺织行业面临优化区域布局和加快产业转移的紧迫任务,对此,《规划》提出了哪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
贺燕丽:我国纺织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着明显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纺织行业80%的企业。但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中西部地区邻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纺织产业特别是服装及纺织初加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
针对这种形势,《规划》明确了东西部产业发展的不同定位: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格局,同时强调要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扩张。
引导纺织产业向原料产区转移,这是《规划》中优化产业布局的一项重点。《规划》强调,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在优化区域布局任务中的另一重点是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之所以如此重视茧丝绸这一产业,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茧丝绸资源供应和贸易大国,茧丝绸产业也是农工商紧密联系的产业。“十五”以来,我国桑蚕产业区域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东部增长缓慢或出现负增长,中西部地区有了较快发展。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先后安排资金3亿元,用于农业蚕桑投入,补贴桑蚕基地建设和冰雪、地震灾区恢复生产。“东桑西移”工程在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誉为“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财政得收入、政府得人心、生态得保护”工程。
“东桑西移”是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规划》再次强调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并提出重点巩固和发展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并要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
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以加快传统纺纱织造及染整、化纤行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传统纺纱织造行业是上游纤维初加工产业中最主要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占全行业的65%,这些行业的技术升级也关系到纺织工业整体产品水平的提高;印染后整理是纺织产业急需升级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面临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化纤行业则存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差别化水平偏低、高技术产品产量少等问题。目前,这些行业整体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促进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应用,淘汰和改造落后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产品档次和清洁生产水平。在当前纺织行业面临较大发展困境和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对于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纺织产业平稳发展和产业竞争力,加快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东西部产业发展需要不同定位
记者:目前,纺织行业面临优化区域布局和加快产业转移的紧迫任务,对此,《规划》提出了哪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
贺燕丽:我国纺织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着明显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纺织行业80%的企业。但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中西部地区邻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纺织产业特别是服装及纺织初加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
针对这种形势,《规划》明确了东西部产业发展的不同定位: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格局,同时强调要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扩张。
引导纺织产业向原料产区转移,这是《规划》中优化产业布局的一项重点。《规划》强调,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在优化区域布局任务中的另一重点是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之所以如此重视茧丝绸这一产业,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茧丝绸资源供应和贸易大国,茧丝绸产业也是农工商紧密联系的产业。“十五”以来,我国桑蚕产业区域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东部增长缓慢或出现负增长,中西部地区有了较快发展。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先后安排资金3亿元,用于农业蚕桑投入,补贴桑蚕基地建设和冰雪、地震灾区恢复生产。“东桑西移”工程在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誉为“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财政得收入、政府得人心、生态得保护”工程。
“东桑西移”是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规划》再次强调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并提出重点巩固和发展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并要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